金秋时节,走进武定县插甸镇食用菌加工厂,30多名村民正在熟练地削剪菌脚,白白胖胖的大球盖菇经分拣后被划分为一等菇、二等菇和次菇。“没有想到71岁还能靠双手赚钱,削1公斤得1块钱,上个月我削得1000多块工钱,这个月菌更多我赚得会更多!”乐茂河村委会干纳村村民沙记芬开心地说。而带领大家走上这条路的,正是插甸镇通过“归雁工程”引导和推动,从打工妹成长为“种菌大师”的加工厂负责人李孟芩。

武定县插甸镇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湿润,森林遮阴、湿度适宜,为食用菌形成“林菌共生”的生态循环提供了自然条件。目前,插甸镇已在康照村委会建成270亩林下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试种成功了大球盖菇、羊肚菌、红盖竹荪等多种菌类,并通过搭配轮作,实现了食用菌四季供应。林下环境自带保湿属性,大幅减少了灌溉成本;菌棒废料直接转化为有机肥改良土壤,形成了“枯叶—菌袋—肥料”循环体系,每亩人工成本在600元左右。目前,基地首批食用菌产量达810吨,产值超648万元。待370亩基地全面投产后,年产量有望突破1200吨,产值预计超1000万元。

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插甸镇聚焦全产业链布局,以招商引资打通“延链补链”关键环节。通过引进武定县润恒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建成食用菌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1000余吨,可生产鲜品、干品、冻品、松茸脆等多类产品,年产值超1500万元,推动产业从“种植端”向“加工+销售”品牌化转型升级。同时,该镇引入菌棒培育企业,持续引进新技术与新品种,同步规划“食用菌+文旅”融合项目,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研学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从原料挑选到成品包装,每个环节都有硬标准。”加工厂工人朱禹豪介绍,鲜菇挑选仅保留菇形完整、菌盖厚实的合格品,经流动清水高压冲洗除杂;干货与菌汤包采用人工分拣称重,通过定制包装降低运输破碎率;香菇脆、香菇酱等深加工产品,需逐项检测外观、水分及农残、重金属含量,确保全流程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背后,是党建引领的联动机制支撑。插甸镇建立“村党总支+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模式,整合各村闲置土地、房屋、林地等资源,形成“党建联抓、资源联用、产业联促”格局,创新推出“闲置资产+庭院经济+产业帮扶+特色种植”发展路径。目前,康照基地有2亩反季羊肚菌种植区,全镇香菇基地及“庭院种菌”模式同步推广,全年有菌可采、加工厂货源稳定、村民“家门口务工”成为常态。


“加工厂开厂后,所有的菌菇都实现了价值最大化,现在做成了食用菌全产业链,能用自己技术反哺家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加工厂负责人李孟芩说。
“2025年,插甸镇可实现食用菌年产量3000吨以上,预计年产值超300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快品牌认证步伐,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巩固线下批发市场的同时拓展电商渠道,将插甸的优质菌菇及菌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让插甸镇食用菌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品牌。”插甸镇副镇长杨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