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青瓦白墙的小别墅,掩映在绿树丛中;一位位脸含笑意的苗家儿女,劳作在田间地头……谁能想到,2年前还贫困交加、处在地灾隐患点的小山村,在脱贫攻坚大潮中变成了吃穿不愁、住有安居的小康村。
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讨刀村共有26户89人,均为苗族,由于交通闭塞、严重缺水和少数民族安贫思想,26户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3月份开始,讨刀村被确定为整村易地搬迁的贫困村,按要求讨刀26户贫困户都要求签订一份“易地搬迁协议书”,由于长期受落后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农户都不愿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不同意搬迁,工作进度受到极大阻挠,工作队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做动员工作,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扶贫工作进展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潘继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第一个带头在协议书上签字,不仅如此,潘继光还用本民族语言在群众中耐心细致的做宣传动员工作,最终全村户主都签了字,他这种举动有力地支持了讨刀村易地搬迁工作的开展。
政策有调整、干部帮“算账”。由于政策变动,易地扶贫搬迁补助由户“6+6”变为人均2万元,讨刀村民对新政策一时不理解,集体到村委会、镇政府、县政府反映情况。镇党委、政府专门组织村民到和顺村和插甸镇鸡蛋山村参观学习,看同为苗族同胞易地搬迁点的情况,让村民统一了思想。同时,组织工作队住到村中,一家一户讲政策,帮群众“算账”,讨刀26户89人,按每户6万元应补助156万元,而按人均2万元,则可补助178万元。通过反复宣传,群众逐步认识到工作队是为他们好,党和国家政策是为他们好,他们也从不理解、不支持到逐步配合、支持。
探索新模式、解决住房难。为了做好讨叨安置点贫困户房屋工程建设的质量,我镇积极探索建设模式,避免行政命令一刀切的情况发生,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因人的方针,采取统规联建的方式。由镇政府按照中央、省、州、县要求对安置点房屋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同时按照滇西北特色民居要求进行与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的民房建设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设计,做到户型统一、外观统一、层高统一、色调统一,民房建设质量安全和抗震性能必须符合中央核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村民自己联合对26栋住房开展建设。安置点成立“村民联合建房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村民推荐选举出有代表性的人参加,全程监督整个建房过程的实施。“联合建房委员会”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操作规范、透明、要有实施细节、要有明确的监管制度,随时接受老百姓的监督,真正为村民办事。所有建房户甚至所有村民都可以参与监督。图纸设计出来后,“建房委员会”可以先找一些自己信任的懂建筑、懂行的人,首先自己核算出每套建房的成本,然后再找有资质的施工方,让他们报价,然后从报价中选出性价比最高的一家地来进行合作,签订合同,使得老百姓有各自的自主权,也使得安置点房屋工程建设过程顺利无阻。
培植好产业、家家奔小康。房子建好的,但要怎样才能让新房年年新,镇党委和村党总支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讨刀村气候温热、山林宽阔,适宜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反复比较分析,并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村党支部提出三种两养产业发展思路。一是种植烤烟,全村目前共种植烤烟50亩,有烤烟合同5500公斤,产值近16万元;二是种植青豌豆,仅2017年一年,全村就种植青豌豆62亩,实现增收18.6万元;三是种植红薯,通过考察,讨刀的气候和土质非常适合种植红薯,而且富民、禄丰等原来种植红薯的地区都已转型发展果树种植,红薯作为绿色食品,可生食、烘烤、油炸、煮食等,市场前景较好,而且,红薯种植简单、技术要求不高,投入成本较低,目前,讨刀已种植红薯10亩,明年视市场前景可扩大到50亩左右。四是养殖黑山羊,讨刀山林较宽阔,适宜发展黑山羊养殖,目前,村中养殖黑山羊规模在50头以上的有3户。五是养殖肉牛,苗族同胞大多喜爱斗牛、养牛,讨刀26户中,养牛的有22户,肉牛养殖成为促进脱贫致富的又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