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的城市建设与治理,始终将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置于核心,从一砖一瓦的改造到一河一景的雕琢,无不浸润着浓浓的民生情怀。这座滇中小城,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书写着城市品质跃升的生动答卷。
公园建设:从无到有,串起民生休闲“生态长廊”。近年来,武定县不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依托亚行贷款等项目,沿乌龙河、菜园河两条城市生态廊道建成乌龙河公园、大同公园、西和公园三座主题鲜明的城市公园,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健身空间;建成集办公、广场、公园、红色教育基地为一体的西北片区海绵城市公园,成为武定城市绿地开放共享的新亮点;建成东岳公园,成为武定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公园。乌龙河公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烟火味”十足的西和公园网红街已成为武定推动夜市经济和拉动消费的城市新名片。从无到有,武定县一笔一画将“公园城市”从理念绘成绿色发展画卷,“公园城市”“山水如画”“宜居生活”成为了武定的代名词。
城市更新:巧治顽疾,激发老旧街区新活力。针对老旧街区基础设施老旧、公共配套不足、环境风貌杂乱、商业活力衰落等问题日益突出,武定县积极谋划,县城明惠路片区老旧街区改造带动城市更新项目被列为2023年全省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并成功申报到位7600万元专债资金,聚焦内涝积水、雨污混流、蜘蛛网、设施老旧、风貌杂乱等“城市病”治理,系统改造补短板;同步建设“绿美示范街区”,充分利用存量闲置土地和屋顶空间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立体绿化,精心打造特色街区节点和小品景观,街区绿美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将国潮风、狮子山文化、牡丹文化、城市记忆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明惠路·喜市”特色街区建设,通过讲好“山上~山下”故事,打造城市文化新亮点。“明惠路·喜市”成为连接县城南北商业纽带的特色街区,2024年12月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
老旧小区改造:破旧立新,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十四五期间,武定县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改造思路,聚焦老旧小区道路破损、管网老旧、无绿化、无照明等居民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积极谋划20项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内容,实现37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覆盖153栋居民楼,惠及869户居民,总改造面积达11.16万平方米,投入资金约2810万元。如今走进武定县的老旧小区,看到的是平坦整洁的道路、规划有序的停车位、焕然一新的楼房、设施齐全的小花园,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洁净美”,居民生活品质和周边街区的商业价值获得整体提升,老旧小区真正实现了“住有宜居”的幸福蝶变,让群众在家门口收获幸福感和归属感。
河流治理:生态修复,绘就“河畅水清”新画卷。武定县依山而建、因水而兴,菜园河、乌龙河两大河流穿城而过,但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长期污水直排,形成劣五类水体,另武定人民揪心。十四五期间,我县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治理目标,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进县城区域水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大力实施污水、排水管网建设项目,投资4亿元,建成100余公里雨污管网,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河长清河”“清四乱”专项行动,做到污染应治尽治;将河道环境卫生管护纳入城市环卫工作范围,由企业常态化对河道、岸线进行专业运维管护,做到垃圾应管尽管;全面提升河岸景观,打造特色滨水绿化,修建沿河健康步道,让周边群众能“伴着河流回家”。
城市管理:绣花功夫,精细化管理传递治理温度。武定县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划分网格片区,定时、定人、定岗开展巡查,积极倾听、精准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同时充分运用好数字化城管平台,实现对城市管理各类问题的“快速发现、精确定位、及时处置、限时办结、有效监督”,推动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服务”,攻坚市容秩序“老大难”问题,以“铁脚板+硬举措”织密基层治理“防护网”;聚焦“就近服务、集合功能、方便群众”的定位,精准设置便民疏导点,规范超门店经营、引导流动摊贩入市,改善城市环境与经营秩序;常态化做好城区清扫保洁,高标准做好果皮箱、公交站牌、护栏等城市家具保洁维护,精细化巡查维修路灯,确保“巷净灯明”,以绣花功夫让城市更整洁、服务更暖心。(作者:武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