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武定县深入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坚守“赈”的初心,坚持高位推动,精准发力,以促进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为目标,精心谋划并组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突出一个“精”字,确保“赈”向精准
一是项目谋划力求精准。坚守以工代赈“赈”的初心、立足群众急难愁盼、强化要素保障,做深做细做实项目谋划工作。坚持以群众为中心,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从群众中谋项目。按照“一查、二看、三到场”工作要求贯彻在谋划全过程,“一查”即查是否受土地等红线制约;“二看”即看群众务工多不多、项目效益好不好;“三到场”即县发改局、项目单位和第三方咨询机构必须到现场查看论证。通过现场论证、相关部门复核,及时开展前期工作。
二是项目编制力求精细。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阶段,结合前期查看和论证情况,科学认真确定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概算、用工需求、劳务报酬等细分内容,针对用工等关键章节开展专题论证,并及时推进项目立项、用地预审、环境影响初审等前置许可工作。坚持落实编制单位内审、项目建设单位初审、县发改局组织联审三级审查制度,进一步提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的科学性、精细性和成功获批的概率。
三是项目推动力求精心。为扎实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前期工作,发改、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密切合作,采取集中会商、并联审查等方式,梳理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积极落实政务服务容缺受理机制要求,努力创造条件,特事特办,保证“绿色通道”畅通,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突出一个“严”字,守住关键环节
一是政策理解力求精准。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讲解、过程指导等方式,让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相关人员吃透国家、省州县文件精神,熟悉并执行好以工代赈政策,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有序。
二是关键环节严格把关。将以工代赈纳入招标文件评分办法,倒逼投标企业投标前充分研究以工代赈政策;在合同签订等环节约定以工代赈条款,在施工前与用工对象签订务工合同,压紧压实施工企业责任;通过聘请有以工代赈从业经验的监理企业和人员,将带动群众务工、劳务报酬发放情况纳入监理范围,强化第三方监督作用。
三是报酬发放及时足额。聚焦“劳务报酬发放”核心,做到务工台账有签到,务工报酬台账有签字,确保务工人员工资精确统计。认真公示劳务报酬发放台账,让劳务报酬“晒”在阳光下,接受群众监督。劳务报酬通过银行卡按月统一打卡发放到户,并打印出银行流水记录。十四五以来,武定县以工代赈项目已累计向当地群众发放劳务报酬1350.691万元。
四是督查调度全程跟进。落实倒排工期制度,做到日保周、周保月、月保季,季保年的周密安排。强化工程进度双周调度,通过微信群晒图晒现场,发现问题及时约谈施工负责人,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建立健全务工群众台账和劳务报酬台账回访审核制度,确保每位务工群众劳务报酬真实准确,切实保障公平、公正。县领导、县发改局不定期对工程进行现场督导检查,确保全方位督导核查到位。
——着眼一个“技”字,提高务工技能
一是紧盯务工组织。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入户宣传能动性;同时,通过召开院坝会、广播喇叭、微信群转发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群众知晓以工代赈政策、以工代赈项目的意义及项目情况,动员有劳动能力群众,特别是脱贫不稳定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建立务工群众花名册。
二是搭建务工平台。组织务工者与施工方“面对面”,互相选择,特别是瓦工、支模工等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岗位,施工方根据市场水平、工作性质等,合理确定岗位劳务报酬,务工者根据岗位需求、工资水平、自身条件选择合适岗位,签订务工协议,明确工种和酬劳标准。
三是开展技能培训。项目实施前,由施工企业采取“培训+上岗”“以工代训”等方式,对上岗前施工安全教育及质量管控,上岗后混凝土浇筑、挡墙支砌、路面施工、沟渠架模等技术进行现场“面对面”教学,帮助他们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实现“输血”“造血”相结合,实现一个项目促一技之长。一个项目下来,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力工”变“技工”,“零工”变“常工”,部分领悟力高的,从“徒弟”变成了“师傅”。十四五以来,武定县专项以工代赈已累计培训当地务工群众1227人,打造出了一批“技工”“常工”“老师傅”,就业的路更宽了。
锚定一个“赈”字,确保赈效长远
一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项目以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目标,2021年以来通过专项以工代赈,为群众建设生产生活路13.02千米,输水管网14.16千米,沟渠12.61公里,土地整治236亩,养殖畜圈4440平方米,高标准大棚200亩,种植基地滴灌管网330亩,改善了项目镇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促进村民多元增收。
二是科学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综合赈济模式,科学开发公益性岗位,利用镇村集体资产收益,拓宽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渠道,设置乡村道路维护员、保洁员、管道维护员等43个,帮助脱贫群体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以保障民生助推乡村振兴。
三是积极撬动地方资金。项目建设撬动更多地方资金配套,实现“一石三鸟、一钱多用”。通过以工代赈资金和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乘数”效应,撬动整合地方财政资金,撬动企业投资,推动项目区产业发展。如目前已开工建设的东坡乡2025年以工代赈项目,引进楚雄永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主体,企业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建成热区蔬菜GAP基地2000亩,配套财政衔接资金200万元,作为以工代赈项目冷藏设备配套。插甸镇2023年以工代赈(第四批)项目引进国家龙头企业芸岭鲜生,建成高原特色蔬菜种植基地1000余亩,整合财政衔接资金2000余万元,撬动企业投资8000余万元。
四是探索“五金”模式。积极探索“租金+薪金+股金+服务金+互助金”利益联结模式,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如,插甸镇2023年以工代赈(第四批)项目与云南芸岭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运营,采取“租金+薪金+股金+服务金+互助金”利益联结模式,每年增加收入达200余万元,具体为:土地流转收“租金”,促进农村土地流转200多亩,片区群众每年获得土地租金达22余万元;务工就业挣“薪金”,就近就地吸纳当地农民变身农业产业工人,带动全镇镇内务工50余人,实现务工总收入达150万元以上;入股合作分“股金”,村集体将投入中央预算资金形成的资产入股企业,企业按年向村集体固定分红,每年可增加3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村集体收入18万元;精准组织挣“服务金”。依托镇级领办企业武定县鑫荣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统一收集企业用工信息,通过组织化用工输出挣取“服务金”。政企联动积“互助金”。12个村委会共同筹资流转100亩土地建设仓储冷链物流等农业设施厂房。每年从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取的租金中组成第一期12万元的互助资金。互助金按照“433”机制用于监测户帮扶、脱贫户巩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就餐补助。
“十四五”以来,武定县坚守以工代初心,累计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10个,到位中央资金6092万元,已带动群众务工1227人,发放劳务报酬1350.69万元,人均增收1.1万元,10个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可发放劳务报酬2000万元。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大力促进当地老百姓就地就近就业,同时补齐产业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壮大产业发展。下一步,武定县将按照“专项做精”的要求,把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做精细,推动规范化、标准化,打造成为执行以工代赈政策的“示范点”“样板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以工代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