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武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锚定“稳就业、保民生、促创业”目标,通过精准施策、多点发力,创新构建九个“一”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0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89万人,真正让留守人群实现“家门口就业”,用实干实绩书写就业创业新篇章。
一“试”领跑,车间筑巢稳就业。2025年5月,武定县被云南省就业局确定为44个县(市、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市级试点县之一。目前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40个,新增“就业帮扶车间”7家,重点吸纳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目前可提供就业岗位2510个,已带动3000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一“例”示范,经验推广树标杆。武定县探索形成的“因人办工坊 送岗到家门 兜底保障留守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经验做法,因精准对接留守人群就业需求、有效破解“就业远、顾家难”矛盾,成功被列入“全省典型案例库”。该做法可复制、可推广的特性,为全省各地解决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提供了“武定样板”。
一“牌”赋能,特色产业扩就业。深挖地方资源优势,全力申报“武定壮鸡优品工”省级劳务品牌。依托武定壮鸡4.39亿元品牌价值基础,构建“培训+就业+产业”链条,目前,带动就业人员达6.7万人,实现就业增收9520万元,让“一只鸡”串起群众增收链。
一“村”聚力,社区孵化促创业。以狮山镇金沙社区为核心积极申报“创业村落”。引入花御史有限责任公司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鲜切花全链条创业”模式,日均带动120人就业,月均发放工资32万元;引入云南声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家门口创业就业”模式设立电子元件加工点,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务工人员月均增收2000余元;成立金沙社区启典移民专业合作社民间工艺坊打造“绿美乡村+农创融合创业”模式,盘活闲置土地种植万寿菊104亩,带动105人就地就业,年增务工收入10余万元,形成“种植带动加工、加工吸纳就业、农创延伸价值”的创业发展格局。
一“创”蓄能,空间孵化兴产业。聚焦中小微企业成长需求,在武定春夏秋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成1个州级“众创空间”,通过提供办公场地、政策指导、资源对接等配套服务,涵盖电商、手工制造、农业科技等领域。截至目前,该空间已为县域提供就业岗位450个,其中吸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180人,成为培育本土产业的“孵化器”。
一“雁”归巢,园区引航促发展。围绕返乡创业群体需求,在武定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打造1个省级“彩云雁归”返乡创业园,通过简化入驻流程、提供创业补贴、对接金融资源等举措,已成功吸引了12家返乡创业企业入驻,涵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特色手工艺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在创业园内相互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集群。展厅有106款农产品入驻进行展示,累计接待参观人员3000余人次。
一“窗”便民,服务提质暖人心。为破解群众办事“多跑路”难题,在政务大厅设立1个“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创业服务窗口”,整合政策咨询、创业补贴申领、社保办理等15项服务职能,实现“一站式”办理。窗口运行以来,累计服务群众1.2万人次,平均办理时长缩短,政策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分别提升至92%、95%以上,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市”惠民,智慧匹配解民忧。针对零工群体就业灵活、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建成1个县级“零工市场”,线上搭建岗位信息平台,线下设立服务大厅,整合餐饮、家政、建筑等20余个行业资源。通过智能匹配、人工推荐等方式,已成功促成1000余人次实现灵活就业,零工平均求职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有效缓解“用工难”与“就业难”的供需矛盾。
一“区”集成,多元服务强保障。以猫街镇阿卓卡为载体打造1个“幸福里”社区,集成就业服务、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多元功能,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支持。目前,“幸福里”社区已成为务工人员的温馨家园,每年吸纳2000多人实现灵活就业,切实打通了就地就近就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