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解读《武定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

索  引  号:11532329015178442p-/2023-0104008 公文目录:政策文件解读 发文机关:武定县政府办 发文字号: 主  题  词: 标      题:解读《武定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4日


一、《规划》编制背景和过程

《武定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推进全县“十四五”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6月,县政府将《武定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列为县级“十四五”一般专项规划,按照要求武定县应急管理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组建了规划编制工作组,编制组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县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在全面、客观总结“十三五”时期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所取得主要成就的基础上,经专题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完善,专家评审等程序,结合实际形成了《武定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

二、《规划》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基本框架分为5大部分:现状与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项目、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按照“全灾种、大应急”任务要求,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工作中,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健全法治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和数字治理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基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立完善联勤联动、跨域协同机制,紧紧围绕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武定;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全州、全县发展战略,形成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武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齐抓共管。坚持党对防灾减灾救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政治、组织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动员优势凝聚成防灾救灾合力。统筹推进风险管控、灾害管理各方面、各环节工作,强化县级各部门统筹协调,确保发生重大灾害时能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共享信息,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提升综合救援能力和救援效率。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的风险和隐患的突出问题入手,把防灾减灾造福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救援和生活救助等工作,坚守安全底线,最大程度保护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灾害链管理,提高风险发现与处置能力。加强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结合项目建设提升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群众防灾和救灾意识,减少因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坚持分级管理,协调发展。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先行先试,打造契合我县防灾减灾特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坚持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监测预报预警、法制建设、灾害预防、处置工作体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治理,改革创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治体系,提高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方式,堵塞漏洞、补齐短板,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一支能够适应较大突发事件的防灾减灾救灾队伍。

3. 工作目标。在建成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到2025年我县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法治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和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数字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城市综合抗震设施能力有新提升,农村地区综合抗御灾害的能力明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取得新成效,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2.0以内。到2035年,武定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达到更高水平,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二)主要任务

一是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充分发挥县防灾减灾委员会、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对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各专项指挥机构对相应灾种的灾害风险防范部署和应急指挥作用。强化部门优势互补、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无缝衔接的统分结合管理模式。推进应急管理体系与国防动员之间有效衔接,推动平战结合、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健全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行动协同,形成应急救援合力。落实应急救灾主体责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原则,进一步明确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衔接好自然灾害“防-减-救”责任链,确保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作机制和调查评估实施办法。

二是健全信息共享发布处置机制。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趋势会商研判机制,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研究制定防灾减灾救灾信息传递与数据共享规范。构建统一的灾害综合信息共享服务数字平台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形成灾害数字治理的全要素资源体系。健全灾害舆情应对机制,强化信息公开,拓展信息发布渠道,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专家的作用,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及时发布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三是健全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成多层次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形成以消防救援、森林消防为骨干力量,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抗震救灾、防汛抗旱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社会救援力量、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组织社会应急力量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联合训练演练,提高联合救援能力。优化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各级政府承担应急救援分级指挥职责,消防救援队伍主动承担技术指挥职责,应急管理部门代表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应急力量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优化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指挥制度、跨区域救援指挥制度,逐步整合县内监测预警、救援力量调集、救灾物资调配等作战要素,建立“防-抗-救”三位一体应急救援指挥调度模式。健全应急救援装备体系,按照“立足实战、注重质量、提高效能”的原则,科学开展救援装备建设评估论证,加强装备市场准入、采购验收、使用管理、维护保养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与当地经济发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灾害事故特点相适应的救援装备体系。完善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体系,平时保运行、战时保打赢,履行应急物资储备配发、装备巡检与维修、社会联勤资源管理和战时生活保障、技术保障、运输保障、卫勤保障、联勤保障等职能。

四是健全共建共治社会治理体系。引导规范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培育枢纽型社会应急救援组织。加强对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抢险救援的协调组织、综合评价和诚信管理,健全奖惩激励和保险保障机制。规范社会应急力量信息报送、应急调度、现场管控、信息发布等工作流程,安全有序参与救援救灾行动。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应急志愿者网络体系,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将基层作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主战场,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红十字会等社会救援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红十字会救灾队伍建设,完善“专职干部+志愿者+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模式。推进社会应急救援能力备灾救灾体系建设,仓储管理实现科学化、自动化、标准化、数字化。把保险嵌入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自然灾害综合保障保险体系,提升社会分散风险和化解风险能力,从简单的“险后补偿”向“险前预警-险中响应-险后补偿”的三位一体模式转变,增强社会韧性。

五是健全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建立综合性应急教育科普基地,建成面向社会公众的应急科普场馆。教育部门继续将灾害应急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系,鼓励开发使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教学,加大灾害应急教育普及力度,提升师生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活动。合理有序利用各种演练开展常态化的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活动和应急演练。

(三)重大工程项目

为落实好上述各项任务,《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6项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程,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数字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三、《规划》保障措施

为确保该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如期实现,《规划》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对本地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根据本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组织编制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主体,优化整合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畅通投入渠道。建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省、州级财政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分级负担的投入机制,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与灾情程度相匹配。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本规划提出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基础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经费投入。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制定和实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从业务理论、器材装备管理使用、专业培训、训战结合等方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专业素质,提高各岗位履职能力。

四是加强跟踪评估强化监督管理。各有关单位要坚持将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落实,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和部门工作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强化监督评估结果应用,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评估,并向县人民政府提交本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评估报告。

原文: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定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的通知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