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定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11532329015178442p-/2023-0103012 公文目录:政府文件 发文机关:武定县政府办 成文日期:2022年12月31日 发文字号:武政通〔2022〕41号 主  题  词:“十四五” 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 标      题: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定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3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省州驻武单位:

《武定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已经十八届县人民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定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22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展望1

第一节 发展基础1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6

第三节 面临形势机遇和挑战7

第二章 总体思路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13

第三节 发展目标14

第三章 重点任务17

第一节 加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17

第二节 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20

第三节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21

第四节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2

第五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2

第六节 深化科技开放合作23

第七节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23

第八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4

第四章 保障措施25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25

第二节 不断加大投入26

第三节 优化政策环境26

第四节 抓好重大项目落地27

第五节 加强规划落实监督27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谱写武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武定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根据《楚雄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武定县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全县科技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工作指南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展望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着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州委、州政府实施“1133”战略,全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夯实创新基础,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创新良好氛围,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县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为创新型武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十三五”以来,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推动科技创新改革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大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武定县创新驱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武定县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33条措施的意见》《武定县打造全国民族特色创新创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通知》《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稳企业稳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武定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一系列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将实施创新驱动、加强自主创新、“双创”三年行动计划等列入重点工作,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督促检查,绩效考核,提供政策供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十三五”以来,武定县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供给,优化创新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全县共有各类市场主体达17541户,其中企业3343户,个体工商户1354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02户,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10个,州级示范社19个。培育家庭农场38户,种养殖大户772户。全县有省、州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5户,其中省级9户,州级26户,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2.14亿元、利润1.9亿元,带动农户4.82万户,实现户均增收20654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户,工业总产值由2016年13.688亿元增加到2020年51亿元。2020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6.51亿元、增长12.9%。成功申报云南武定产业园区,园区已经成为产业发展集聚度最高、创新能力最活、品牌标准建设最强、绿色发展程度最好的企业发展平台。2020年底,全县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2.30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54亿元,入园企业达54户。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2020年底,全县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8户,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省级优质种业基地3个、省级科技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户,省级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户。二是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引进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12个,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6项。全县省级专家工作站达5个,县级专家工作站(室)3个。获认定省级星创天地1个、州级星创天地1个,建立“双创”示范基地29个,获认定州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发展电子商务企业7家。三是获取了一批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累计申请专利342件,获授权专利226件;申报商标65件,武定鸡获国家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获省名牌农产品2个;取得产业发展关键科技成果18项,获州科学技术奖2项,县科学技术奖10项;获植物新品种权5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个。四是创新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采取“考、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养。全县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307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984人,中级职称1360人。全县企业有各类人才1682人,其中企业管理人才355人,专业技术人才422人,农村实用人才5728人,评定农民技术职称3306人。全县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6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78人。全县11户生物医药重点企业有专业人才7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3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人,高层次人才5人,农村实用人才32人。入选楚雄州“彝乡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楚雄州“十大科技创新人才”1人。楚雄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彝乡企业家2名,彝乡电商创业人才2名。五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取得进展。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目标,运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培育了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特产品,累计认证5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9个、绿色食品2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有机产品4个。创建省级名牌产品3个、楚雄州知名商标2个,持有涉农商标102个,武定鸡第29类、31类和武定壮鸡第29类、31类分获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六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支撑工程有序推进。成功申报云南武定产业园区,园区已经成为产业发展集聚度最高、创新能力最活、品牌标准建设最强、绿色发展程度最好的企业发展平台。龙佰武定钛业分公司直流密闭电弧炉冶炼钛渣、云南纳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催化钛白粉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提高新兴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三月山风电场完成投资44138元,2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投产运营。云南纳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韩国催化剂再生专利技术,成功研究开发出催化钛白粉,产品生产技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强。以经济林果、蔬菜、花卉等为主的生物产业稳步发展。加快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全县发展纳规统计电子商务企业7家,完成网上销售2400万元。投资4200万元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全面投入运行,在全州率先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公安系统强化科技支撑,PGIS警用地理系统的推广应用集成了110指挥系统,大情报系统,GPS定位系统,天网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治安防控的扁平化指挥,对维稳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八是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科学策划,精心组织申报和实施了一批国家、省、州科技计划项目。“十三五”以来,共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4项,争取科技经费1575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5700万元,有力支撑产业发展。

二、科技创新资源不断聚集

充分用好、用足、用活近年来国家、省、州、县在支持科技创新、高原特色农业培育、人才引培、企业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发挥政策、资金、人才、项目、创新成果作用,显现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效应。

三、科技产业发展不断加快

通过抓实要素保障,强化政策支撑,突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九大主导产业发展。2020年实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增加值20.1亿元,增幅达10%,带动5万余户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2.1亿元。

四、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借助“沪滇合作”“上海市嘉定区对口帮扶”“科技入楚”“教育、卫生对口帮扶”“沪企入武”“武品入沪”等平台,推进县外科研平台、科技企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队伍、科技资本落地武定,打造对内对外开放的科技创新创业高地,扩大科技成果转化空间。2017年以来,共签订“科技入楚”项目20项,签约74.34万元,落地项目17项,落地金额为36.03万元。引进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12个,专家36人,共同开展新型化工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科技合作,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发展中还存在科技投入力度弱、创新主体少、创新人才不足、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等困难和问题。

一、科技投入不足

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总量不足,2020年全县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0.36%,在全州十县(市)中排名第二,与要实现“十三五”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达0.65%的目标差距甚远,压力巨大。同时,政府、企业、金融、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还没有形成。

二、创新人才缺乏

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重点产业发展中急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型人才亟须培养和发展壮大。

三、创新水平不高

全县企业总体规模小、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不足,全县仅有3户高新技术企业和3个企业技术中心,企业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按照统计数据,全国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8件,云南省为2.21件,楚雄州为0.95件,我县仅为0.35件。

四、创新生态不优

由于科技体制和机制障碍,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衔接不够,产学研有效结合不够,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研人才评价、包容创新等政策有待优化。

第三节 面临形势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科技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自觉找准在全国、全省、全州发展大局的作用和地位,对于武定更好地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形势。从国际看,发达国家将持续复苏势头,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将面临深度调整。中美贸易战,美、欧、日国家掀起推动新型双边多边贸易谈判大潮,去全球化、美国制造业回归、国际经贸规则博弈加剧,地缘政治问题风险加大等都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从国内看,我国总体上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继续提升,总体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发达国家在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仍然占据明显领先优势,我国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亟待加强,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经济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依靠创新的轨道。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急需发展壮大,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优化。

从省内看,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向科技要动力、向科技要解决方案的关键期,科技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省“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指示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三张牌”新优势和“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为楚雄州释放发展动能带来机遇。

从州内看,围绕建成“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定位,州委、州政府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人才强州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为我州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重大机遇,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破解当前全州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对驱动绿色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从武定县看,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全县现有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例,高新产业比重较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产品更少。传统科技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任务仍较艰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是近一段时期需要久久为功的重点工作。二是科技政策环境建设尚待加强,全县科研开发机构缺乏,科技中介服务工作处于空白,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科技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与特色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科技工作的重点正转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全县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从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上看,还难于担当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主体的角色。三是科技创新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县级财政和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县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仅到0.3%左右,而科学技术支出真正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比例更低,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不稳定,积极性不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创新融资渠道不畅,多数中小型企业项目申报难、融资难,社会资金难以吸纳和介入,技术创新缺乏资金支撑;引导和激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国家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未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投入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全县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40人,教育、卫生等公益性技术人员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工程技术应用和农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的复合型技术开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紧缺,引才引智面临考验和压力。

新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科学探索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经过多年努力,科技发展正在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科研体系日益完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持续改善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对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与互联网时代创新效率的提升相结合,为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新需求。“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发展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术、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成为新的科技需求。武定县属全国160个、云南省27个、楚雄州唯一1个国家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三区”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重点县、滇中城市经济圈北部增长极和滇中产业新区的拓展区和辐射区,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政策优势逐步凸显。武定迎来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的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它必将成为推动武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在上述重点工程建设中,以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促进创新资源源源不断注入,势必对全县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示范区”发展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及省州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全力打造昆明、攀枝花城市休闲后花园和云南武定产业园,着力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长江经济带区域开放合作重点县,全面建设云南钛产业基地、金沙江流域特色农产品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楚雄中药材优质原料基地、武定壮鸡产业基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聚集创新资源,集中技术攻,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形成更多竞争优势,占领制高点。

——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打造“三张牌”和建设数字武定的重大科技需求,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重塑支柱产业新优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深刻把握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坚持将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扛稳压实人才发展的政治责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以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为关键,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培养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时代人才队伍。

——坚持以开放合作为抓手。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省、州发展战略,借助东西部对口帮扶、沪滇合作、科技入滇、教育、卫生对口帮扶等平台,从更大空间推进科技对外合作、开放交流,汇聚高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和推动武定科技创新,构筑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坚持以科技惠民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围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解决人民群众紧迫要求,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让人民享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优势特色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州领先水平,有力支撑发展的企业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进入创新型县市行列。

——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增长0.83亿元,总量达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比重达8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建立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高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在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10项重点科技专项,突破5项以上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成长起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以上。

——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7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持续推广。高新技术企业达10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0户以上。

——创新资源更加聚集。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国家、省、州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10家以上。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引进高端科技人才、高层次产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5人(个)以上,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选拔培养省、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10人以上,选派科技特派员50人以上。

——创新体系协同更加高效。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畅,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治理更加科学,创新效率大幅提高。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双创平台达5个以上。

——科技开放合作持续深化。围绕“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示范区”的科技需求,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开放合作新平台。

“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

累计

指标

属性

备注

1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万元)

3924

12000

【8076】

预期性

2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3

10

【7】

预期性

3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35

0.45

预期性

4

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户)

43

80

【37】

预期性

5

新引培高端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人个)

5

10

预期性

6

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个)

3

10

【7】

预期性

7

国家、省级双创平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个)

1

5

【4】

预期性

8

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个)

5

13

【8】

预期性

备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加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

围绕制约全县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机制体制,加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攻关,突破一些核心关键技术,构建重点产业创新体系,推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为全县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加快绿色能源产业技术创新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突出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取得技术突破,提高新能源利用、新材料供给和新产品研发能力,推进绿色能源与新材料融合发展。

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以分布式、智能化、低碳化为主攻方向,围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低品位能源、能联网应用等领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持续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和规模化发展科技创新,开发风电优质高效利用技术,开发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开发智能发电、智慧用能设备系统,加快构建“绿色能源+钛”“农业光伏互补”等产业链,形成绿色能源创新发展体系。

绿色钛产业技术创新。采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提高企业应用新技术的水平和能力,提高钛矿开采、加工制造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完善和提升高钛渣、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和等级。加大钛白粉、钛合金型材、板材、带材等新材料研究应用,发展钛基新材料、多金属合金等新材料产业,打造钛产业发展新高地。

二、加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

围绕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创新机制,开展行业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种苗繁育与种植技术研究,建立种植、加工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中药材产品提质增效;深入开展彝医药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建立彝药标准体系;加快中药配方颗粒、破壁饮片技术创新突破、应用及产业化研究;加快对工业大麻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和集成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制定新标准,研发新产品,提升新工艺,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三、着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坚持“两型三化”发展方向,着力粮食、花卉、蔬菜、水果、核桃、板栗、花椒、中药材、武定鸡、肉牛、生猪养殖等优势特色重点产业新品种引进、选育、扩繁、配套栽培和养殖技术集成,加大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发展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保障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和安全溯源技术,建设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全覆盖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庄和优质种业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深入推动“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分级推动“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聚力工业技术创新

围绕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工业化发展目标,加强工业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和试验平台建设,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和工业信息化技术,提高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绿色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战略性产业,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集聚县内外创新要素,开发一批新兴产品和技术,形成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群。

五、推动社会领域技术创新

加强和改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的优势,加强社会发展所涉及的公益类研究,不断强化科技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支撑能力,集中力量围绕人口与健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等领域实施一批社会发展方面的科技项目,发展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术,应对重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挑战。促进生命科学、中西医药、生物工程等多领域技术融合,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公共卫生、生殖健康等技术保障能力,提高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运用现代科技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开发民族文化产品,发展壮大我县文化产业,提高科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六、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依靠新技术和管理创新支撑新型城镇化、现代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方法和手段,加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进程,推进平安武定建设。发展交通、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领域关键技术大规模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

七、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驱动经济形态高级化。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网络教育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

第二节 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优化环境,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措施,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到2025年,全县新增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星创天地4个,“双创”示范基地20个。

二、加快科技园区建设

加大投入,加强禄金新型工业园区、县城东南绿色产业(产城融合)片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创新,着力在园区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上做文章,在创环境、广招商、聚集群上下功夫,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节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

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技术中心,落实普惠性财税政策、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培育壮大创新企业群体。到2025年,全县新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户,累计达10户;新增国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7户,累计达80户;省级产业园区1个;省级星创天地2个,州级星创天地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州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创新主体增加总量的同时提高质量,创新主体成为武定县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第四节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优化引才、留才、容才、用才环境,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队伍建设,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为创新型武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一、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围绕全县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和吸引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20名,带动整体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

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培养彝乡科技领军人才5名,彝乡产业领军人才5名,彝乡企业家8名,彝乡名医5名,彝乡名师5名,彝乡电商英才5名,同时培育一批行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选派科技特派员50人以上。

第五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全面推进科技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强县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园区孵化器建设,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落实政策措施,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有序组织和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六节 深化科技开放合作

借助“沪滇合作”“上海市嘉定区对口帮扶”“教育、卫生对口帮扶”“沪企入武”“科技入楚”“武品入沪”等平台,扩大对外开放,激发开放合作赋能,推进县外科研平台、科技企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队伍、科技资本落地武定,打造对内对外开放的科技创新创业高地。

第七节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

借助中组六部六委向武定县选派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和省、州实施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重大机遇,把科技特派团选派和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抓到位。采取“1+1+1+N”模式,引进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争取实施一批产业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科技型企业,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带动生猪、肉羊、肉鸡、肉牛、食用豆、麻类、蔬菜、蜂等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第八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落实“双创”政策措施,积极营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双创”平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创新。

一、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引导科技园区、领军企业、新型研发组织等多元主体建设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打造一批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特色突出的创新创业载体。鼓励创新创业平台及联盟与省内外、国内外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合作,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开放共享的公共平台和专业平台,引导创新创业平台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载体升级版。

二、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推动更多群体投身创新创业,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职工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落实国家创新创业巾帼行动,鼓励支持更多女性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实施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工程,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艺术家群体创新创业,推动民族文化创造创新;鼓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等担任创业导师,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智力支持。推进创新券制度,推广应用创新券,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委托检验检测、测试分析、产品设计、文献查询、技术查新、科技评估、技术培训,以及其他向创新载体购买的技术服务等。

三、构建优质高效创新创业生态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国家、省、州支持、鼓励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做好创新创业政策信息宣传和资源对接,进一步降低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政策信息获取门槛和成本,实现创新资源共享,营造高效创新创业生态。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政策统筹和保障,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投入,开放合作,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考核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实施,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打造民族特色创新创业高地,实施科技补短板行动,全力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助推全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不断加大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县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创新科技投入方式与机制,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功能,壮大创业投资规模,运用互联网金融支持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创新、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基金的作用,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

第三节 优化政策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快制定出台一批科技创新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集聚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产业层次高的好项目、大项目。落实好各级政府关于企业减税降费的政策,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企业做强做大、轻装上阵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企业主动引进、承接一批技术、成果、产品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省内外科技成果落地,鼓励相关企业、人才、资金等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集聚。完善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奖励机制,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

第四节 抓好重大项目落地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好重大项目对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着眼长远,集中精力策划引进和培育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较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龙头项目、配套项目和产业链高端环节项目。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制度,完善项目的储备、筛选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库,有计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切实做到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实施管理,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促进项目早见成效。

第五节 加强规划落实监督

各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的落实执行,围绕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进一步制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形成统一衔接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体系,把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考核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机制、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各乡镇党委、政府围绕科技创新发展编制分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保障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的实施与落实。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建立监测评估考核制度,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附件:武定县“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项目表

附件

武定县“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项目规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起止年限

总投资(万元)

拟建地点

项目单位名称

1

武定县“风光质”绿色能源和“生态小镇”园区技术集成及示范

开发应用光伏材料建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装机容量2万千瓦,建立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生态种植光伏大棚200亩、露天种植1000亩、林下养殖武定壮鸡、黑山羊等特色畜禽,打造绿色能源和“生态小镇”品牌。

2021—2025

86000

狮山镇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数字武定·云上数创产业园建设示范

建成并运营“数字武定·UNIAIP云上数创产业园”基础平台(含园区总平台、人才云、创客云、产创云、技术云、融媒云、知识云和PAAS、DAAS、IOT、AI等云端基础设施、智能算力设施),以及线下办公运营基础设施。建成并运营3大云上服务体系(含武定县“数字名片”平台、武定县“农村创新创业云上指导服务”体系、武定县“县乡村内循环云上供应链”体系暨“互联网+农品出村进城工程”),以及武定县“乡村资源云上推广”体系。

2022—2025

10000

狮山镇

云南方鹏科科有限公司

3

高品质高钛渣生产工艺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应用

建设高钛渣生产线2条,对高钛渣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完善高钛渣生产工艺体系并推广应用,年生产高品质高钛渣16万吨。

2021—2025

58876

狮山镇

龙蟒佰利联集团武定新立钛业有限公司

4

优质钛白粉生产工艺研究开发技术集成与应用

建设催化钛白粉产线1条,对催化钛白粉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完善催化钛白粉生产工艺体系,年生产优质催化钛白粉2万吨。

2021—2024

30000

狮山镇

云南纳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5

富余煤气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对高钛渣生产冶炼高炉富余煤气回收综合利用进行系统研究,提高富余煤气回收技术水平和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2022—2024

10000

狮山镇

龙蟒佰利联集团武定新立钛业有限公司

6

贵金属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规划用地270亩,建设工业重金属废料回收处理生产线、研发中心、配套设施等,对贵金属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运用。

2023—2025

10000

各乡镇、县城东南绿色产业片区

云南全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7

武定县现代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建设

在县城东南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片区建设现代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加工研发、检测、仓储物流基地50亩,建成现代中药饮片厂3个,中药材初加工厂2个,中药材浅提取加工厂1个,年加工中药配方颗粒5000吨,打造现代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

2022—2025

30000

县城东南绿色产业片区

待招商

8

武定县附子、毒麻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在禄金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片区建设附子加工生产线1条,毒麻生产线1条,年加工附子鲜品450吨、附片1000吨,毒麻100吨,实现产值1.2亿元。

2022—2025

5000

禄金新型工业片区

云南道地药业(武定)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9

年产6.7吨精品大麻二酚(CBD)生产线建设

项目建设用地35亩,建精品大麻二酚(CBD)生产线2条,标准厂房、仓库14000平方米,办公场所2500平方米,宿舍楼1500平方米及配套的供、排水、消防设施。

2021—2025

16000

禄金新型工业片区

云南古润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0

环州乡百部中草药示范区种植基地建设

环州乡5个村委会种植白部5000亩,百部粗加工厂及配套设施1座,新建200m³水池20座,节水灌溉工程4000亩,新建泵站40座,取水闸20道,过滤器4套(4组一套),建设输、配水管网12000米。

2022—2025

15000

环州乡

云南远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11

白芨、仙茅林下生态种植技术示范

建设白芨、仙茅种苗繁育基地50亩,建立白芨、仙茅生态种植技术集成并推广应用,林下生态种植白芨1000亩,仙茅2000亩。

2022—2025

1500

插甸镇

云南珍逸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2

省级药用植物滇中资源圃建设

依托云南珍逸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在狮山镇矣波村委会建设省级药用植物滇中资源圃,收集各类中药材种质资源,开展滇黄精、白芨、仙茅、附子等特色重点品种种质资源筛选、规范化种植技术研发及技术集成工作和示范推广。

2022—2025

1000

狮山镇

云南珍逸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

13

现代中药(民族药)、中彝医药及健康产品研发创新

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现代中药(民族药)、中彝医药、保健品等产品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滇重楼、滇黄精、茯苓等鲜药材开发利用、滇重楼牙粉、皮肤病喷剂、痔疮散剂、软坚散结清肝解毒的丸剂等彝药产品生研发、续断抑菌、核桃、玫瑰等保健品开发。

2022—2025

20000

禄金新型工业片区

待招商

14

武定壮鸡产业化发展技术集成及示范

整合科技人员力量,开展武定鸡新品种选育;针对武定鸡产业实际,开展营养需要量研究以及饲料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利用,制定营养需求标准;针对选育的新品种及不同养殖模式,从环境调控、多发疫病防治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制定标准的健康养殖规程;研发不同系列不同类型的精深加工产品,构建武定鸡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并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2023—2025

600

猫街镇

武定臻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5

武定县蔬菜产业数字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整合资源,建设集节水灌溉、水肥一体等数字农业智能管理系统,实施智慧农业生产模式,推动蔬菜产业创新发展。

2023—2025

500

狮山镇、高桥镇

云南昊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6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共建专家工作站8个,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0家,支撑重点产业发展。

2022—2025

3500

相关乡镇和

园区

相关企业和部门

17

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项目

建设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承担县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运营,为转移转化提供孵化、培育等公共服务,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2021—2025

1200

狮山镇

县工信商务科技局

18

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建设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创新要素在插甸镇老木坝村委会集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双绑”机制,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打造乡村振兴的新标杆。

2023—2024

600

插甸镇

县工信商务科技局

合计

144876

解读《武定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图解《武定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