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定县“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11532329015178442p-/2022-1230005 公文目录:政府文件 发文机关:武定县政府办 成文日期:2022年12月30日 发文字号:武政通〔2022〕26 号 主  题  词:“十四五” 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 标      题: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定县“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30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省州驻武各单位:

《武定县“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十八届县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定县“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

 

 

 

 

 

 

2022年12月

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分析2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回顾 2

第二节 发展环境分析8

第二章 总体思路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12

第三节 发展目标14

第三章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18

第一节 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18

第二节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19

第三节 盘活人力资本拉动就业20

第四节 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21

第五节 加强托底援助保障就业22

第六节 加强预防与失业调控23

第四章 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4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24

第二节 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26

第三节 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26

第四节 加强社保经办管理服务27

第五章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形成更具活力的用人机制29

第一节 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30

第二节 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31

第三节 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管理服务水平33

第四节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34

第五节 提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水平35

第六节 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36

第六章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全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37

第一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38

第二节 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39

第三节 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39

第四节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处41

第七章 抓实防返贫 服务乡村振兴43

第一节 强化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43

第二节 强化技能防返贫功能44

第三节 加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44

第四节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45

第五节 强化沪滇劳务协作机制45

第八章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46

第一节 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47

第二节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48

第三节 加强行风建设49

第九章 重点项目计划50

第十章 强化综合保障措施 完成规划目标任务51

第一节 强化组织实施51

第二节 加大财政投入52

第三节 加强统计监测52

第四节 做好宣传引导53

前 言

就业促进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险是民生之依,人事人才是发展之基,劳动关系和谐是公平之器,公共服务是惠民之举,对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对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是落实我县整体发展目标的有力保障。武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国家、省、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规划和《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武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指导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下,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团结奋进,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各项重要任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事业迈上了新台阶,为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时,全县人社系统主动作为、尽锐出战,坚持把“稳就业保民生”作为第一位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工作任务,人社“战疫情、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

一、工作成效

(一)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全面落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影响公平就业、制约自主创业的障碍进一步破除,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全县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8万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218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702人,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2万人。通过“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1931人,带动就业4200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7亿元。

(二)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

始终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制稳步推进,中人待遇清算全面开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基金实现省级统收统支,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同步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全面并轨,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待遇稳步增长;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开展,参保面不断扩大,基金积累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末,全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8956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参保7886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82136人;工伤保险参保18895人;失业保险参保6648人。社保待遇稳步提高,连续1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月人均养老金达2409元,年均增长7.8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108元;连续15年提高工伤保险三项长期待遇标准,五年实现人均待遇翻番。社保基金监管机制不断健全,保值增值水平不断提高,基金安全和可持续运行能力不断增强。

(三)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管理,加强招才引智工作,注重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土人才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持续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和人才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人才队伍素质和结构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选拔培养楚雄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选拔“彝乡名匠”3人,创建“彝乡名匠工作室”1个,成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3个。

(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更加规范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分类实施,公开招聘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全覆盖。规范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内部流动任职机制,明确任职条件、竞聘上岗等具体内容,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竟聘上岗提供政策依据。实施公开招聘制度,招聘单位可依据政策规定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招聘方案,到各类院校、各类大型人才招聘会上公开选拔优秀人才,现场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更大限度地赋予用人单位选人、择人、用人的自主权。“十三五”期间,全县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28人,引进紧缺人才71人,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3700人。

(五)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深入实施,职工工资水平得到合理的增长,切实提高了我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水平。全面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最低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500元。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改革。积极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工作,严格执行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促进企业职工工资与企业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六)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高位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深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完善信访联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争议调处制度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强化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注重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实现根治欠薪监管工作线上运行,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9%,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结案率达100%,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98 %。全县巡查用人单位1032户(次),排查在建工程项目967个(次),化解欠薪项目和欠薪隐患293个(次),涉及农民工3114人,累计帮助全县劳动者追讨农民工工资2518万元,实现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数量、涉及人数、涉及金额逐年下降。

(七)人社扶贫向纵深推进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盯脱贫攻坚使命任务,大力实施就业扶贫、技能扶贫、社保扶贫、人才扶贫和沪滇劳务协作五大工程,紧盯脱贫攻坚使命任务,助力全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五年来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5.48万人次,4.6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为全县脱贫攻坚做出了人社贡献。

(八)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一部手机就业通和电子社保卡不断推广运用,全面开展社会保障卡金融功能加载工作,发放28.4万张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金融社保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基本实现软件统一和数据省级大集中。就业、社会保障五级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就业创业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保持就业局势总体平稳压力大。

就业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就业工作中最主要矛盾和首要挑战,受求职者择业观念、技能水平和企业薪资待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同时,疫情的影响复杂多变,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一些行业的经营压力短期之内还是会比较大,这会引发劳动力市场的一些波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面临诸多挑战。

(二)社会保险方面:参保扩面难度大,社会保障工作面临多样化的压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要求和关注度越来越高,但保障能力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收入增速减缓,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日益突显,加之历年欠费回收难,部分险种基金统筹层次不高,抗风险能力弱,基金长期平衡和安全运行压力依然较大。扩面参保中,由于思想观念和法治意识等原因,加之近年来社会平均工资增幅较大,尽管实施了减税降费政策,但据实社保缴费负担日益增加,导致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意愿不强,参保率较低,组织动员难度大。

(三)人事人才方面:人事岗位设置不尽合理,人才总量偏少。

教育、卫生等不同行业系统之间的岗位设置比例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公务员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以后,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晋升难的矛盾更加凸显。现有人才占有率低,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较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主体,人才问题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四)劳动关系方面:用工不规范,欠薪案件增多,恶意欠薪现象时有发生。

劳动用工和劳动关系的多元化,个体劳务关系、层层转包、异地转包等不规范用工方式增加了农民工工资拖欠的追讨难度,尤其是建设领域的层层转包和劳动合同签订的不规范,出现了恶意讨薪和逃薪现象,农民工工资支付不及时,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加剧和社会不稳定。同时,部分企业欠薪案件明显增加,个别重点案件处理难度较大,部分案件取证及移交难度大。

第二节  发展环境分析

十四五”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关于建立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论述是人社事业发展的前进指引,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发展战略是深化人社领域改革的基本遵循,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做好人社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立足本职、认清形势、准确定位,科学谋划、抓住先机、重点突破,努力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党的十九大特别是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更具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

(二)全省加快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高度保障和改善民生,高度重视人才支撑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州县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有利于我县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入协作、配置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州委“打造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进产业强州、交通强州、科教强州、人才强州、文化强州建设,打造创新楚雄、开放楚雄、诚信楚雄、绿美楚雄、幸福楚雄,率先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围绕县委“建设‘昆攀后花园·绿美卫星城’,在打造‘滇中崛起增长极’中勇当先锋、在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中走在前列、在打造‘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先进位、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树立标杆,推进绿色驱动发展强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强县、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强县建设,打造奋进武定、开放武定、法治武定、绿美武定、幸福武定,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武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将获得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阻力压力不断增大,人社工作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挑战更加严峻。

(一)新时期,新形式,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提出新要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人社工作地位的提升,人民群众的期待,一方面给我们增添了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增加了新要求和压力。面对新情况,做好人社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更高的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更加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加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我们必须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工作目标,着力解决人社事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经济社会变革加速推进将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出新任务。随着经济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发展,一些长期变化趋势和短期变量叠加影响,势必会传导到人社领域,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领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会逐渐传导到社会化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来。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将发生深刻变化,就业形势与矛盾更加复杂,就业总量矛盾依然存在,但结构性问题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在经济增速放缓,城镇化加速推进,人口老龄化、民众社会保障诉求日夜增长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在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发展大势面前,如何补齐人才支撑不足这个最大短板,最大限度地释放人力资源和人才红利,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这些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

(三)实现跨越式发展对自身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目前,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就业质量亟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高,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基层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经办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信息化建设对事业发展支撑不足,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持续深入推进行风建设,全面优化人社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和环境,构建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人社公共服务。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州、县党代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县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县战略,坚持促发展与惠民生相结合,稳就业、调结构、提质量、兜底线、防风险、促公平,努力实现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民生保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不忘初心、以人为本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突出重点、坚守底线

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条主线,聚焦困难群体,围绕短板弱项,织密扎牢保障“安全网”,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全覆盖、突出保基本,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三、完善制度、引导预期

坚持目标导向,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设置合理预期,立足发展实际,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项政策一项政策抓实、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办妥、一年接着一年干好,锲而不舍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协调、全面推进

坚持和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将政策和资源向更需要的群体和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人享有资源,人人获得平等发展机会。

五、社会协同、多方参与

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中来。协调各方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确保可持续性。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目标,稳就业、调结构、提质量、兜底线、防风险,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健康发展,人社服务质效全面提升,推进实现“劳有乐业,才有优用,技有专长,老有颐养”。

一、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切实稳住现有市场主体吸纳就业的活力,努力开拓就业渠道,不断发展新就业形态,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到2025年,全县十四五期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

二、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完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筹资缴费、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和保值增值制度,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力度,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努力构建“法制社保、全民社保、惠民社保、便民社保、安全社保、智慧社保”。到2025年,全县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55万人、1.1万人、1.95万人。

三、建成更具集聚力的人才高地。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结合全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强化产业领军人才发展,构筑高水平的人才聚集高地。满足全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建设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到202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0.4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0.12万人。

四、形成更具活力的人事管理机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形成符合事业单位特点、规范有序、更具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公平效率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五、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体系,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方式,完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健全劳动关系纠纷调处制度,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建设,推动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到2025年,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保持在98%以上。

六、供给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优化服务体系,整合经办服务资源,规范服务流程,实施“互联网+人社”服务,建设“智慧人社”信息系统,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基本建成权责统一、高效便捷、公开透明、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公共服务体系。

“十四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

单位

2020年基数

“十四五”

规划目标

指标属性

一、就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0.3

〔1.5〕

预期性

2.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万人

0.11

〔0.52〕

预期性

3.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

万人

0.06

〔0.31〕

预期性

4.城镇登记失业率

%

2.93

≤4.2

预期性

5.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人数

万人

12

预期性

6.创业贷款发放金额

亿元

0.39

﹥〔1.75〕

预期性

7.扶持自主创业人数

260

﹥〔1350〕

预期性

8.创业带动就业人数

573

﹥〔3400〕

预期性

二、社会保险

9.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

92

预期性

10.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0.8956

1.5

约束性

1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0.7886

0.9

约束性

1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8.2136

18.15

约束性

1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0.66

1.1

约束性

14.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8895

1.95

约束性

15.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

%

100%

预期性

16.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元/月

2409

2960

预期性

三、人才队伍建设

1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

3700

4100

预期性

18.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

1060

1460

预期性

19.年新增专业技术人才总量

100

预期性

20.年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

100

预期性

21.高技能人才总量

302

1200

预期性

22.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数

万人次

〔1.5〕

预期性

23.其中: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人数

〔100〕

预期性

四、劳动关系

2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100

≥90

预期性

2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调解成功率

%

100

≥60

预期性

26.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

100

≥98

预期性

27.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

100

≥98

预期性

五、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28.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

4

预期性

29.人力资源服务业机构年服务人次数

万人次

0.2

预期性

30.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

22

预期性

六、公共服务

31.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

万人

28.4

﹥28.8

预期性

备注:1.〔〕内为5年合计数。

2.表内2020年基数为“-”的属于“十四五”规划新增指标。

第三章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第一节  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一、落实完善积极就业政策

强化就业优先目标导向,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城镇新增就业,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现有政策协调联动,构建以财政,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围绕就业共同发力的宏观政策体系,强化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构建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出台重大政策及实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时,统筹评估对就业岗位、失业风险带来的影响,同步制定涉及劳动者的安置方案。

二、壮大新动能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加快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就业;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引导零工经济、地摊经济、夜间经济发展,扩大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空间。构建更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潜力大的现代服务业、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

三、提高就业资金效能

支持更多劳动者就业,加大对困难群体和重点人群的扶持力度,发挥就业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就业创业作用,切实发挥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红利。建立健全就业资金监督检查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强化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审计工作,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切实保障资金安全和提高资金绩效。

第二节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创造新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岗位。落实金融、税收、市场监管等创业政策扶持,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创业手续、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促进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升级,以创新创业倍增就业。

二、培育返乡创业示范乡镇

以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为主线,实施返乡创业带头人培养、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支持返乡创业,加大政策、服务倾斜力度。推出一批返乡创业示范乡镇,引导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科技人员柔性流动、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支持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型创业。

第三节  盘活人力资本拉动就业

一、加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模式。全力支持企业大规模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分领域、分层次有效培养一批“需求导向”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劳动者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高要求。组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所需经费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举办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推进形成崇尚技能的 社会氛围,规模以上企业、当地龙头企业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纳入培训补贴范围。

二、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带动农民工队伍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将从事非农产业的技能劳动者都纳入培训计划,鼓励农民工、培训机构、用工单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与培训,实现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普遍、普及、普惠培训。

三、围绕重点群体开展针对性培训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相对贫困劳动力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素质,增强“造血”功能。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承担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第四节  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

一、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

将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健全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服务机制,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和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培训,鼓励支持多渠道就业。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延续支持帮扶车间优惠政策,打好“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组合拳,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基地”有机结合,把企业工厂建到农村,实现人力物力的转移。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实现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三、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服务供给体系,落实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创业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便民化建设,创新业务受理方式,保障城乡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同等享有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推进就业失业、劳动用工备案统一登记,进一步优化流程,精简证明,为广大企业和求职者积极主动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节  加强托底援助保障就业

一、继续完善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

持续健全困难人员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强化分类、精准帮扶,开展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对大龄、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一年以上和失去土地等原因,无法实现市场自主就业的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帮扶。健全“零就业家庭”入户调查制度、动态管理制度和专项就业援助制度,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二、持续减轻企业负担,筑牢保就业底线

强化部门协同,因地制宜制定援企稳岗政策和服务举措,确保减税降费、援企稳岗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合理降低企业成本,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将财政、金融等政策更多用于中小微企业,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链难题,助推中小微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第六节  加强预防与失业调控

一、着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针对国内外形势,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监测,建立完善规模性裁员和失业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监测企业人员变动情况及趋势,准确分析判断原因,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就业应急机制,完善应急方案和工作措施。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防范并妥善应对规模性失业、欠薪逃匿、重大劳动争议等事件,不定期对失业动态监测企业进行走访,根据监测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就业服务。

二、加强就业失业统计监测体系建设

构建覆盖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个体的就业失业统计调查体系,综合运用宏观经济数据、网络招聘数据、社保数据、铁路客运和移动通信大数据,监测劳动力市场变化,掌握劳动力流动趋势,及时有效反映就业失业状况,更好服务宏观决策。

专栏1:促进就业重点任务

1.新就业渠道开发。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夜间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型业态,扩宽就业渠道,“十四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

2.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带动劳动者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十四五”期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1.5万人次。

3.继续深入实施千名青年见习计划。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开发高质量见习岗位,切实帮助青年加强岗位实践锻炼,提升就业能力。

4.援企稳岗计划。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和援企稳岗玫策,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第四章  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覆盖全民、以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运行体制机制,强化社会保障收入调节功能,实现保障项目基本完备、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制度衔接顺畅有序、管理服务精细便捷,建成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州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健全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推进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国家渐进式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二、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根据省州统一安排,适时调整缴费档次,提高最低缴费标准,调整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政策,形成正向激励机制。继续对特殊困难群体参保缴费给予政策支持。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

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规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切实稳定就业岗位、助力企业发展。根据省州统一安排落实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助力提高职工技能,降低失业风险。切实优化领取失业保险金程序,优化经办服务。

四、完善工伤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大预防”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工作。推动先康复后评残,促进伤后补偿向伤前预防倾斜。持续推进工伤保险参保扩面工作,落实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根据省州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

第二节  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一、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落实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政策,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加强全民参保数据动态管理和分析应用,综合利用有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健全全民参保登记动态清零机制,动态、精准锁定未参保人员和中断缴费人员,分类施策,精准扩面。

二、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

通过完善养老保险政策、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经办服务水平等手段,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人员由自愿参保变为自觉参保。鼓励非本地户籍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加强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强化政策宣传,重点推动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和农民工等单位和人群积极参保,根据省州统一安排积极探索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机制。完善工程建设领域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确保高风险行业从业人员都能得到工伤保险制度保障。

第三节  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

一、强化基金风险防控工作体系

积极完善并运用“四位一体”风险防控机制,构建“上下结合、内外联动”集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推进风险防控各项措施落地落实,提升社保基金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实现网络对社保基金收支、管理全过程监督,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全链条、穿透式”基金监督体系。开展信息共享和大数据筛查对比,建立健全非现场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健全基金监管机构和经办内控部门设置,加强队伍建设,充实监管工作力量,严格落实监督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推进基金监管规范化、专业化。加大结余资金保值增值工作力度,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基金收益率。

二、完善经办机构风险防控制度

建立健全经办风险防控制度,落实经办机构内控部门设置,加强经办队伍建设。明确社保业务风险点,推进经办业务“进规程、进系统”,实现风险防控与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建立标准统一、融“事前预防控制、事中核验比对、事后稽核监督”于一体的风险防控制度。

第四节  加强社保经办管理服务

一、全面优化配置资源

根据综合柜员制的建设要求,实现内设机构扁平化和经办人员的优化配置。依托综合柜员制和信息化建设,整合经办服务资源,推动建立多险统一申报、受理、反馈机制。对养老、工伤、失业三类险种涉及的登记、稽核、风控、大数据分析等共性业务,逐步实现由一个部门提供具体服务,统一调配使用三险的经办资源。

二、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

根据标准化工作机制,形成与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相适应,融信息化建设、参保登记、权益记录、转移接续、待遇领取等业务于一体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统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为参保缴费、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待遇领取、基金监管等提供应用支持。

三、全面提升数据质量

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统一社保政策、标准、流程,实现业务财务档案的一体化和数字化。加强社会保险大数据的应用分析,为实现“精确管理精细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充分利用金融社保卡推进社保服务便利化、标准化。加快推进社保业务便利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一网通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实现跨地区社保关系顺畅转移接续。

四、建立社会保险领域信用体系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利用信用管理手段完善堵塞风险隐患。完善社会保险服务事先告知承诺制。严格执行社会保险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清单,积极做好社保严重失信黑名单认定和管理工作。探索建立“事前告知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合惩戒”、“以信用承诺和信用公示”为核心的信用管理服务新模式。

专栏2:社会保险重点项目任务

1.完成社会保险扩面目标。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积极促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积极参加失业保险。以高危行业为重点,持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到2025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0.55万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1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95万人以上。

2.开展工伤预防专项行动计划。以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高发的行业、企业为重点,发挥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大中型企业的作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提高企业和职工的工伤风险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3.社会保险标准化工程。建立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体系,全面贯彻实施重点标准,基本形成统一协调、运行高效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机制。

第五章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形成更具活力的用人机制

贯彻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更具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激发事业发展活力,为我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一节  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一、健全人才引培机制

加大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以及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深入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科学构建人才培训管理体系,强化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才培育培养水平。加强人才需求调查和人才数量预测,合理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增强人才引进针对性。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政策,简化引进手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留在武定,服务武定。

二、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着力改变思想观念,创新评价机制,纠正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业绩、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主体的专业素养,加强知识结构、基本素质及专业技能系统培训,建立培育人才评价市场化、社会化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和市场专业中介力量参与评价。

三、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引导、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多元奖励机制。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诚信信息系统,打破一评一聘定终身的惯例,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打通上升通道。

第二节  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紧紧围绕“一极三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针对创新创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生物医药大健康、“数字经济”等发展领域,结合城市建设、项目管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等重大建设项目和产业发展,着力培养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各类技术人才。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聚集。围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建设,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农村和基层流动。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进一步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创新创业。

二、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

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发挥项目、基地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探索专业技术人才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措施,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职能配置,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改革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方式。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健全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作用。坚持人才效能最大化与人才价值最大化的有效统一,突破体制性障碍,创新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

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严格依法管理,加强执法监督,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合法权益,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人才服务机构、专家服务基地、继续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原则,搭建高效便捷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均等化、多样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第三节  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管理服务水平

一、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加快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强基础、建平台、抓竞赛、推改革、促提升”,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体制,打造高质量技能人才队伍。

二、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坚持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原则,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方面的主体作用,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也可按规定面向本单位以外人员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符合条件的社会评价组织可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

三、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不断完善以政府激励为导向,以企业激励为主体,以社会激励为辅助的技能人才激励体系,持续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提升技能人才成长空间,构建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立交桥”,进一步落实技能人才在专业技术评聘、应征入伍、单位招考、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待遇。完善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统筹考虑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的职称、学历可比照认定制度。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第四节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

一、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满足企业、劳动者对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明确服务管理职能职责

实施好加快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贯彻执行《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依法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会同公安、发改、教育、司法、财政、商务、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一同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工作。

三、建立健全财政支持机制

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并不断加大投入,积极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培育、领军人才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重大活动举办、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奖励特殊重大贡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人员。

四、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市场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完善市场运行规则、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能力,更好服务就业创业。引导人力资源向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项目、基层一线流动,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引才,丰富人才流动渠道。

第五节  提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水平

一、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进一步健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配套规章制度,抓好各项人事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岗位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探索符合行业特点、更加高效的岗位管理制度,推动各行业建立符合特点和需求的考核和奖励机制。优化基层教育、科技、医疗、农技等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

二、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新型用人机制

以完善聘用合同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员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完善能上能下和考核不合格事业单位人员退出机制。

三、构建人事考试工作标准化

全面落实以考务工作标准化为基础的选人用人机制,确保实现人事考试专业化、流程标准化、评价科学化。

第六节  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一、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和省州的统一安排部署,实施与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相匹配的职员等级工资制度。鼓励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二、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分级分类优化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落实基本工资和津贴补贴正常调整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福利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州评比达标表彰政策,发挥好表彰激励导向作用,不断规范表彰奖励和创建示范工作。认真做好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申报工作。落实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加大对表彰奖励获得者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尊崇模范、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专栏3: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任务

1.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引导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向农村和基层一线流动集聚,增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围绕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推广实用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基层人才。

2.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培训搭建示范性、引导性、公益性平台。推进分类分层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瞄准教育、水利、农业、卫生和乡村振兴等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每年按照省州下达的招募任务和基层岗位需求选拔招募“三支一扶”人员,有针对性地为基层输送和培养青年人才。

4.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重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技师、高级技师培训。

5.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改革。根据省厅统一部署,贯彻落实《云南省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拓宽基层单位人员职级晋升渠道,有效激发基层工作人员干事创业活力。

6.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

第六章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全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依法构建、共建共享、改革创新原则,遵循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规律、协调制度发展规律,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一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依法规范劳动用工

提高企业、行业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和集体合同覆盖率,推动集体合同制度提质增效。探索劳动合同电子化管理制度,积极推广电子劳动合同。提升流动性较强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质量,重点提升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与流动性较强劳动者之间的用工合同签订率。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和企业经济性裁员,做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关系处理工作。

二、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将劳动权益保障和劳动关系认定脱钩,将平台从业人员、超龄劳动者等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实现劳动者基本劳动权益的兜底保障。完善和谐劳动关系标准和评价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制度体系,重点筑牢基层一线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基础,增强协商协调处置劳动关系矛盾纠纷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和风险监测预警。完善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制度,推动建立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加大劳动关系领域重大舆情监测和应对。

第二节  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合理调节企业收入分配差距

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推动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行列。

二、健全企业工资调整机制

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创新工资评估机制,完善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指导企业运用集体协商机制,健全符合企业实际的收入分配制度。

三、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巩固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和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落实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规范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

第三节  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一、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体制机制

加大对违法用工行为专项整治力度。依法查处拖欠劳动者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不签订劳动合同、超时加班等违法行为。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等专项执法检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加强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工作,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严重违法行为失信惩戒力度。

二、推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规范化

创新监管方式,继续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中开展双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指导乡镇做好案件协查工作,落实协查机制,督办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开展案件评查,提升基层办案质量。建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规范。

三、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

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方式,推进智慧监察系统建设,积极推广“互联网+监察”,完善监察预警功能,开展线上执法试点,切实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作风建设,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窗口接待、执法服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规范。将劳动保障监察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办案场所建设和执法装备配备。

四、加大根治欠薪工作力度

全面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进一步健全完善责任制度和保障机制,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重点推进根治欠薪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统筹协调。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管体系,及时排查欠薪隐患和处置欠薪问题;完善欠薪线索和案件的查处机制,健全投诉举报受理制度,及时消除隐患,严防欠薪,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四节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处

一、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

完善调解仲裁制度机制。完善企业内部争议处理制度。加强调解仲裁机构规范化建设。推进乡镇调解组织规范化、实体化建设。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研究探索符合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特点的调解组织建设模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工作。

二、强化办案管理和指导

加强和创新办案指导,进一步强化人社部门对仲裁工作指导职能,更好发挥仲裁委员组成部门作用,有效防范化解劳动人事争议风险。全面开展“互联网+调解仲裁”工作。组织推广使用“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开展工作,逐步完善“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软件功能,使用范围向企业调解委员会及其他调解组织拓展。改进完善仲裁办案系统和案件监测系统,大力推进数字仲裁庭、智能仲裁院和“互联网+仲裁”服务平台建设,在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加载仲裁服务功能,加大线上、线下服务结合力度,利用技术手段优化案件处理流程。

三、健全内外工作联动机制

研究与劳动保障监察联合建立健全案前引导、案件移送、信息通报、情况会商等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完善联合接待、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协同处置等工作措施。继续与综治、工会、企联、工商联、司法、法院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建立健全联动工作制度,加强信息共享,每年开展联合督查调研、培训、交流、座谈等。

四、加强调解员仲裁员队伍建设

落实调解员、仲裁员办案补助,合理配备专职调解员、仲裁员和仲裁办案辅助人员,提高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专栏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点任务

1.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根据省州统一安排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和谐劳动关系百千万计划、重点企业用工指导计划、企业薪酬指引计划,全面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2.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健全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开展农民工欠薪整治,依法查处农民工工资违法案件,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不低于98%。

3.持续推进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效能建设。加强裁审衔接,提升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简化优化办案流程,提升办案效率和质量。

4.加强劳务派遣监管。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重点行业突出用工问题治理工作。

第七章  抓实防返贫 服务乡村振兴

立足就业保障和社保兜底,全面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专项防返贫工作,强化防返贫工作措施,有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强化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抓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契机,发挥地域优势,开办产业,促进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车间,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实现相对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培训需求、就业意愿等数据全部入库,开展订单、定岗培训,持续加强劳务协作,实施定向输出。完善输出劳动力持续帮扶机制,实现“出得去、留得下、能增收”的目标。同时全面实施“回家工程”,发展“归雁经济”,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让农村成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第二节  强化技能防返贫功能

加大技工院校招收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学生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努力使更多相对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技工教育,实现技能就业,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技工院校对口帮扶工作,校地精准对接。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就业培训。以农村相对贫困户家庭中的未就业劳动力为重点,广泛组织多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相对贫困劳动力全覆盖。

第三节  加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制度,持续落实为缴费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政策,加强与低保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防返贫作用。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作用,更好保障相对脱贫人员参保权益。建立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提升工伤职工安全感和获得感。

第四节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才,实施差别化人才引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组织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技能评价。实施万名传统技艺名师培训计划。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强化乡村人才振兴保障服务,完善乡村人才认定标准,做好乡村人才分类统计,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乡村人才管理网络。完善人才奖补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

第五节  强化沪滇劳务协作机制

巩固沪滇劳务协作机制,持续开辟牢固、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着力实施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衔接工程,积极与嘉定人社部门、用工单位和劳务公司加强对接交流,准确优质的岗位信息,不断提高转移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到2025年,全县“十四五”期间累计由沪滇劳务协作资金支持转移就业人数达1500人次,转移到上海就业60人次以上,由沪滇劳务协作资金支持累计培训脱贫劳动力1000人次。充分用好用活沪滇劳务合作帮扶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资源,加大安置区帮扶车间的建设和生产能力提升力度,确保1000人以上安置区有帮扶车间,让无条件外出务工劳动力就近就便实现稳定就业。

专栏5:人社帮扶专项行动重点任务

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巩固提升计划。完善安置区就地就近就业按比例安排机制,在安置区实施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安置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安排一定数量的岗位吸纳搬迁群众就业。巩固完善劳务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对就业困难的,延续支持企业吸纳、外出务工、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政策措施。对自主创业的,给予金融支持、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支持。根据搬迁群众需求,建立针对搬迁群众的分层次、持续性、常态化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第八章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以人社全业务信息化为基础,加快实现人社数字化转型,汇聚建立人社大数据资源,探索人社大数据应用,以“数字人社”建设为核心,实施“服务事项标准化、服务平台集成化、服务手段智慧化、服务能力专业化、服务内容品牌化”五大建设任务,全面提升人社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人社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完成乡镇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任务,进一步充实乡镇、村(社区)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办力量,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3名在编干部承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人社事务协管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按照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硬件水平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二、打造“智慧人社”工程

围绕人社公共服务数据交互,打造“智慧人社云”工程,推进人社公共服务大数据的开放共享、跨界数据融合与应用、大数据资产管理、大数据建模分析、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推动线上经办服务向乡镇、村(社区)办理层级延伸,实现查询、申请、审核、反馈等办事环节全链条网上办。基于云南人社APP、一部手机办事通等移动应用端,以“微服务”模式嵌入人社公共服务标准化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三、大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人社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按照“五级十二同”标准,开展人社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标准化建设,促进办事标准化、规范化,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流程、同一要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实“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要求。按照国家和省州统一要求,整合分散的信息系统,用好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推进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全服务上网”和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信用惩戒等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第二节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一、厚植系统行风文化基础

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人社系统干部队伍教育培养,提高业务人员能力素质和专业水平,树立服务行为规范标准,提升服务质量效能。把行风建设融入尽责履职各环节、全过程,在制定修订政策,优化服务流程、落实公共服务时,充分对接群众需求,确保“最先一公里”接地气、“最后一公里”有温度。继续深入开展“人社服务标兵”主题宣传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力,为行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二、加强窗口单位队伍能力建设

合理设置办事大厅服务岗位,全面推行无差别、全科式“综合柜员制”,推行审核审批前移,确保窗口前端工作人员充分授权到位,直接办结一般事项。将行风建设列入年度培训班计划和各类干部培训课程。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培树“人社知识通”,对窗口单位经办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营造学政策、钻业务、练技能、强服务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人社窗口服务水平。

三、建立健全督察考评和激励机制

健全窗口单位检查考核办法。加强宣传引导和舆论监测,对出现的行风舆情迅速反应、妥善处置。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在评比表彰、晋级晋职、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向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倾斜。建立窗口经办容错免责机制,及时为受到不实投诉举报的工作人员澄清正名,消除顾虑。

第三节  加强行风建设

一、持续推进“清、减、压”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着力破解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社保等痛点难点问题。查摆对外办理事项、办事指南和证明材料压缩调整空间。抓好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的落实落地、动态调整,加大对同类或相近事项整合力度,简化优化服务流程。持续推进“减证便民”,抓好取消证明事项的落实,适时推广告知承诺制。推动人社领域各项政策“看得懂算得清”。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人社服务事项,压缩办事时限。

二、强化常态化监督

常态化开展人社政务服务“好差评”活动,建立健全差评和投诉问题的调查核实、督促整改和反馈机制。深入查摆人社领域政策制定“最初一公里”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清单督促整改。加强警示教育,及时通报行风建设负面案例。加强宣传引导和舆情监测,对出现的行风舆情迅速反应、妥善处置。

第九章  重点项目计划

坚持重点项目计划引领,实施一系列重点项目计划,支撑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确保重要政策平稳落地、重点任务圆满完成。

1.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建设项目。坚持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 己衣镇、白路镇、环州乡、田心乡、发窝乡、万德镇、东坡乡7个乡镇新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中心,每个乡镇分别建设占地300平方米、投资80万元的业务用房(含设备购置),合计2100平方米、560万元。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共享、保障公平、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武定县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狮山镇新建武定县公共实训基地1个,建设占地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配套设施、教具等,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将培训方式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劳动者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要求。

3.武定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项目。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在狮山镇新建武定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占地3000平方米的业务楼及附属设施,计划总投资7000万元。帮助更多的有创业意愿及能力,但无资金来源的返乡农民工、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继而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4.武定县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项目。围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建设需求引领的高水平、多层次人才队伍,在狮山镇新建武定县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占地400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及附属设施,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为基础,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市场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完善市场运行规则、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能力,更好服务就业创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十章  强化综合保障措施 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第一节  强化组织实施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宣传引导,形成以规划为统领、年度计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制订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将规划实施与部门年度工作相结合,明确责任分工,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各业务领域之间、横向部门之间以及乡镇之间的政策协调、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共同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建立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机制,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科学评价规划实施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节  加大财政投入

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建立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相匹配的政府预算安排机制。推动建立健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适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服务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切实保障经办服务工作经费,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切实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均等化水平。

第三节  加强统计监测

完善统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数据会商会审、共享交流、检查通报等机制,完善数据运行模式。提升统计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统计与业务深度融合,完善统计数据库,增强统计服务能力。探索建立统计数据常态化发布机制,构建科学的统计数据收集、汇总和分析体系,加强形势研判,提高数据分析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数据服务决策作用。

第四节  做好宣传引导

将规划宣传与规划实施紧密结合,同步策划,同步落实。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投入,增强宣传实效,营造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经验交流和成就的对外宣传,加大人社领域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先进典型事迹的挖掘宣传力度,发挥先进典型的鼓舞激励作用。

武定县“十四五”建设项目规划表

填报单位:武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日期:2022年12月12日

序号

项目清单

任务清单

拟申请纳入“十四五”规划情况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建设

地点

总投资

(万元)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

计划开工时间

计划竣工时间

1

武定县乡镇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己衣镇、白路镇、环州乡、田心乡、发窝乡、万德镇、东坡乡七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中心业务用房2100平方米(一个乡镇3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60万元(一个乡镇80万元)。

2023年至2024年

己衣镇、白路镇、环州乡、田心乡、发窝乡、万德镇、东坡乡

560

560

2023年

2024年

州级

2

武定县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新建武定县公共实训教学楼3000平方米,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配套设施、教具等,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

2023年至2024年

武定县狮山镇

2500

2500

2023年

2024年

州级

3

武定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项目

新建武定县农民工返乡创业业务楼3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7000万元。

2024年至2025年

武定县狮山镇

7000

7000

2024年

2025年

州级

4

武定县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项目

新建武定县人力资源产业园业务用房4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

2024年至2025年

武定县狮山镇

5000

5000

2024年

2025年

州级

合计

15060

15060

解读《武定县“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

图解《武定县“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