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定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 —2025年)》的通知

索  引  号:11532329015178442p-/2022-0408008 公文目录:政府文件 发文机关:武定县政府办 成文日期:2022年04月07日 发文字号:武政发〔2022〕3号 主  题  词:“十四五” 特色产业 发展规划 标      题: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定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 —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8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省州驻武单位:

《武定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已经县十八届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及十五届县委第30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武定县人民政府

2022年4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定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农规发〔2021〕3号)及我省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武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年)》《武定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编制《武定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总结“十三五”特色产业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时期发展特色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坚持新发展理念,阐明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和任务、重大项目、环境影响、保障措施,是全县“十四五”时期发展特色产业的工作指南,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08.37亿元,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3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3.15亿元,林业总产值1.73亿元,畜牧业产值18.69亿元,渔业总产值2052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6亿元。全县种植农作物67.22万亩,其中,种植粮食作物40.18万亩,粮食总产量12.51万吨;种植高原特色作物27.04万亩。完成农产品加工现价总产值46.01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01:1。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75.9万美元。

2.高原特色现代种植养殖业持续推进。围绕县委“稳粮烟、强林畜、兴蔬果、培药花”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思路,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特色畜禽养殖产业稳步发展。(1)以正邦集团、神农集团、福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实现生猪存栏25.19万头,出栏36.7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56万头。猪肉产量达3.19万吨,产值9.31亿元。全县存栏50头能繁母猪以上和生猪存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207个,规模养殖比例达37.73%。(2)以云南首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杰祥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武定县彝峰种鸡厂、武定臻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为依托,武定鸡存栏142.99万羽,出栏356.92万羽,肉产量6066吨,产值2.99亿元。目前,全县有从事武定鸡生产经营的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2家,有4家武定鸡养殖合作社受到省、州、县表彰奖励。一批适度规模养殖企业得到发展壮大,其中:全县拥有年出栏100羽以上武定鸡养殖户1232户,年出栏1000羽以上的养殖户115户。二是特色蔬菜产业快速推进。以昊盟、宏兴、胤泽农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种植特色蔬菜15.43万亩,产量180423吨,产值9.09亿元。

3.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认农户69051户257704人。乡镇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总产值46.01亿元。累计培育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35户(州级26户、省级9户),有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77个(种植业251个,林业32个,养殖业347个,渔业12个,服务业26个,其他9个)。全县入社农户数20443户,农户入社率33.6%。累计认定家庭农场87户(州级6户),发展种养殖大户822户。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年销售收入近15亿元,实现利润3.5亿元,带动农户4.5万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组织县内企业参加南博会、农博会、北京和上海贫困地区农产品展销活动21场次,实现企业现场销售额107.58万元,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年均销售1130.4万元,累计5652.1万元,比“十二五”年增长6.75倍。农业机械化率进一步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2%,农业机械单机能耗年均降低1.5%,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7.37万千瓦。

4.绿色食品牌创建稳步推进。一是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商品有机肥1.5万亩、种植绿肥1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2.4万亩、秸秆还田8万亩、绿色防控181.22万亩次,创建优质稻、优质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示范3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连片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个,推广种植中药材13.24万亩,发展特色蔬菜15.43万亩,种植优质特色水果4.27万亩,种植特色人工食用菌650亩,发展特色花卉0.89万亩,采摘鲜花2.01亿支,实现核桃产量0.48万吨,板栗产量0.6万吨。二是武定正邦循环农业生态园建设、领盛肉兔养殖基地建设、1000亩高原特色夏冬蔬菜种植基地建设、花山药王谷基地建设、云南云味坊食品有限公司年产9000吨食品馅料及相关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云南武定永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壮鸡加工线及冷链建设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实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增加值17.16亿元、增幅9.8%。三是“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20年12月,全县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5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9个、绿色食品2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有机产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粮经作物产地认定面积达19.9万亩、蔬菜产地10.3万亩、果茶产地23.7万亩、水产品产地0.4万亩,畜禽产地规模96万头(只)。2020年,兑现11家农业企业、7个专业合作社、1户种植大户2019年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扶持奖励资金103万元。完成县内40家企业和35个基地的网上申报,率先将“三品一标”主体全部上线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其中,20家企业57个产品上线省级平台运行,11家企业注册、上线国家追溯平台。全年开展农残检测样品4421个,合格率99.5%。

5.农业改革不断深入。一是全面完成33万亩粮食作物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完成60375户承包农户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流转农村土地3.1万亩,林地0.1万亩,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150482.7967万元,开展69051户257704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设置小组股权和成员股权152319股,颁发股权证633本。建立“三资”管理台账1710套,1787个单位纳入集体“三资”双代管,累计代管农村集体资金35313万元、实物资产达49278万元、耕地资源42.25万亩。二是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16元,比“十二五”末增加4324元,比全省增幅高0.6个百分点,比全州增幅高0.3个百分点,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完成33524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达35.76%,超目标任务1.76个百分点,比“十二五”末提高27.03个百分点。

(二)机遇挑战

1.发展机遇

(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党对“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十四五”时期,随着武定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省州对武定县将加大政策倾斜和帮扶力度,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区域发展能力,为武定县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国家、省州的战略部署带来跨越式发展新机遇。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内食品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等战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定位云南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把“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对云南提出的“五个着力”之一。云南省明确对楚雄州“主动融入滇中、带动滇西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楚雄州列入云南滇中新区、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区域扶贫 攻坚、昆瑞对外开放经济带发展等规划建设。楚雄州委、州政府提出了“一极一桥一品二区三基地”发展思路,加快昆楚、攀楚玉、昆楚攀、禄武易四条开放合作经济带建设,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制造业列入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加以推进发展。根据州委、州政府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精准确立了“一核牵引、两园示范、三区布局、四带联动”的产业发展布局。“一核牵引”,即:打造县城农业产业要素聚集核;“两园示范”,即:打造高桥猫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县城东南绿色食品加工园;“三区布局”,即:海拔1450米以下金沙江勐果河低热河谷特色农业发展区、海拔1450米至1950米中海拔优势农业发展区、海拔1950米以上高山生态农业产业区;“四带联动”,即:打造南部高效农业产业带、北部热带特色农业产业带、东北部农林牧游复合产业带和西部冷凉特色农业产业带。编制了《武定县高山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武定壮鸡产业扶贫发展规划》《武定县中药材产业扶贫发展规划》3个专项规划,即将出台《关于在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中走在前列的实施方案》《关于创建武定壮鸡为“一县一业”的实施方案》。

(3)产业发展环境好。“十四五”期间我县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精品农业方向发展。蔬菜、花卉、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县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县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2.困难与挑战

(1)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一是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市场、物流和信息等基础设施薄弱,配套性差,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二是地形地貌特殊,山区面积占97%,坡耕地多、地块小,水田和水浇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5%,旱地近65%,有效灌溉率仅为35.8%,有50%以上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干旱缺水成为制约武定农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三是农业生产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贫瘠,营养失衡,农作物生产质量难以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偏低。

(2)全产业链打造不足。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仅能提供简单的技术、信息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小、散、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小龙头”难以带动“大产业、大基地、多农户”,难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生产基地、产品加工、流通营销环节衔接不紧密,存在“短链”和“断链”。品牌数量众多,但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不多,农产品整体形象打造不够,同类产品品牌多、品牌杂、品牌价值低,产业层次低,产业集中度不高。

(3)产业体系尚未健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产品社会化流通和销售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农产品集散市场、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网络发展相对落后,蔬菜、畜禽、核桃、水果、食用菌等大宗商品原料储备、电子商务、贸易和加工配送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及农业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仍然比较缺乏。

(4)创新驱动支撑不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主要集中于一产,涉足二产、三产的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基本没有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主要以种养业为主,服务功能单一;食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薄弱,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对技术改造与创新的人才培养不重视和自身投入不足,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

(5)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中央和省州级财政补助资金投入;财政涉农资金受政策限制,投入分散,撬动能力不足;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依靠自身资本积累发展速度慢、基础薄弱、贷款担保缺乏有效抵押物,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需求矛盾突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州委州政府“加快建设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部署,全力按照县委“一核牵引、两园示范、三区布局、四带联动”的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消费为导向、主体培育为重点、品牌建设为基础、技术创新为动力、转型升级为主线、质量安全为保障,全面改造和提升我县高原特色农业与绿色食品业向产业化、集群化、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多种功能融合、多产业价值链和多重复合效益,加快实现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绿色化、有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的原则。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市场营销、资产重组和产品研发,拓展发展空间和开发领域,助力武定县脱贫攻坚战略。

2.坚持突出特色、突出重点的原则。要立足武定县特色优势资源,按照“差异化定位”的思路,突出优势和特色,逐步改变武定县农产品类别多、规模小、生产分散、特色不明、优势不清的现状,围绕武定鸡、蔬菜、生猪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优化供给体系质量,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水平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做大做强武定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

3.坚持品牌引领、集群发展的原则。要按照“区域化布局、园区化聚集、品牌化打造、项目化招商”的思路,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一批专业村、镇,积极打造武定特色田园综合体,推动农业区域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要树立现代市场理念,加强政策引导,在深加工、强流通、保安全和会营销等方面下功夫,以品牌化引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是要以地方优势特色资源、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核心,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知名度高、质量安全过硬的乡土特色有机(绿色)农、牧产品品牌。二是要围绕品牌打造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强招商引资,提升产地初加工,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完善流通市场及信息服务体系,以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种养殖业的发展。三是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加快形成高原特色武定绿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着重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积极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制造业加快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多重复合效益。

4.坚持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原则。重点从新品种繁育、高效种养、中高端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等环节,强化科技创新,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广大从业者的科技素质,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利益链深度结合,不断提高整个产业的科技含量、终端产品档次和服务质量,实现农业在较高水平上跨越式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科教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以科技链支撑产业链。

5.坚持绿色低碳、持续发展的原则。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五化同步”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产业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积极推行农业清洁化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两减一增三基本”的要求,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减下来,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上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要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完善农业与其它产业的链接关系,依托地方特色农牧业、彝族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区域性外向型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行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走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相互融合的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道路,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2.17亿元以上,年均递增6.5%。农产品加工现价总产值99.4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00元。

年均新增“三品一标”产品8个以上,至“十四五”末,确保全县新增认证产品40个以上,全县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达93个以上,其中:绿色食品40个以上、有机农产品3个以上。积极组织开展好年度省、州“10大名品”、“10强加工企业”、“20佳创新企业”的名优农产品品牌和优秀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评选活动,力争至2025年,进入全省绿色食品名品行列3个以上和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名企行列2户,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到2025年,全县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户以上,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零突破。其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5—10户,其中5亿元以上的1—2户,培育上市公司1—2户。新培育3—5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家庭农场达到20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00个以上,80%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达到5000人以上。

到2025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增长达10%以上。全县农产出口额达到235万美元。

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7%和61.5%。

三、重点产业和任务

(一)生猪。实施生猪生产发展提升行动,逐步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实现工厂化养殖与农户散养“双增”,提高养殖总量。全力推进全县生猪养殖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努力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我县助推脱贫成效巩固、衔接乡村振兴产业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国家产业资金支持,全面落实各级生猪生产发展各项扶持政策,着力把神农集团文笔山基地打造成为云南最大的种猪生产基地。提升屠宰加工能力,优化猪肉供应链,加快推进全县生猪屠宰厂(点)建设。实现调猪向调肉的转变。

1.推进基地标准化建设工程。以狮山、高桥、插甸、发窝、东坡、田心和万德等乡镇建设的48栋养殖规模达4.78万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不断改造提升中小规模户养殖水平,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积极争取生猪产业发展项目,强化和推进标准化猪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屠宰加工等设施设备的提升改造,补齐和打牢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带动和加快全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化进程。到2025年,扶持生猪规模养殖户2500户以上,带动全县45000户农户养殖生猪18万头,实现产值3.3亿元,其中带动全县19600户脱贫户养殖生猪7.8万头,实现产值1.4亿元。全县生猪存栏突破30万头,出栏突破50万头,总产值超7.84亿元,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40%以上,迈入全省生猪调出重点县行列。

2.加工提升工程。按照调猪向调肉转变的原则,坚持生猪屠宰与养殖并举、屠宰向养殖主产区配套布局建设的要求,在狮山镇建设一个年加工20万头以上的现代化生猪屠宰场,建设屠宰与分割车间、冷却和冻结间、粪污处理池等,并配置相应的屠宰、分割、冷藏、包装、运输物流等设备,开展现代化的屠宰加工,延长产业链。同时依托县农产品开发企业,积极引进加工企业,提升生猪火腿、香肠等产品深加工能力,实现养殖、屠宰和加工全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加速全县生猪产业化进程。到2025年,实现年加工生猪火腿、香肠等产品1万吨以上,产值7亿元以上。

3.三产融合化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生产者和现代企业的双重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依托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开拓电子商务、直销配送、众筹认购、体验营销等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营销,通过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餐饮服务、务工等形式,做强第三产业。

4.产业品牌化建设工程。围绕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提升,制定一套生猪产品标准,规范全县生猪养殖、加工和销售行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在楚雄、昆明等城市建设50个以上生猪产品专卖店,或进驻超市设立专柜,建立生猪现代服务网络体系。

5.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工程。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的指导意见》,全面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县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合作社与生猪养殖户建立联结机制,到2025年实现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和农村低收入家庭产业帮扶全覆盖。

(二)武定鸡。以“武定鸡”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和地理性商标注册产品品牌为基础,充分发挥“武定鸡”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以“武定鸡”品牌的特色畜禽养殖产业的“一县一业”。规范武定鸡保种、养殖、销售、品牌运营,加强武定鸡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依托武定行业龙头企业,探索武定鸡养殖、加工、冷链、销售、溯源全产业链全周期运营的有效途径,引领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以村委会为单元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武定鸡养殖示范户,实现每个村委会年出栏500羽以上的示范户不少于10户。至2022年,创建认定“一县一业”产业基地2个以上,2025年建成20个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

1.推进基地标准化建设工程。以云南首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杰祥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武定县彝峰种鸡厂、武定臻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为依托,以狮山、猫街、插甸、发窝、万德、白路为重点,通过扶持培育养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通过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县20000户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不断建设武定鸡养殖示范基地、养殖示范村、示范户。到2025年,形成年出栏武定鸡3000万羽以上生产基地,规模化养殖占比达60%以上,建成省级龙头企业5户以上,州级龙头企业10户以上,带动全县51000户农户养殖武定鸡120万羽,实现产值1.0亿元,其中带动全县脱贫户19000户养殖武定鸡40万羽,实现产值0.34亿元。全县武定鸡存栏1050万羽,出栏突破3000万羽,总产值25.5亿元。

2.加工提升工程。在交通便利、武定鸡养殖主产区建设2个年屠宰加工壮鸡500万羽,并配套冷链保存和运输体系的屠宰加工基地。

3.三产融合化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生产者和现代企业的双重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通过产业联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跨界优化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机制,发展新型业态,打破农村一二三产业相互分割的状态,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各类主体共生的产业生态。

4.产业品牌化建设工程。一是要结合“三品一标”生产要求,切实做好种源保护,保持品种优异性,同时,整体进行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增强品牌的内在竞争力。二是要围绕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整合品牌资源,加强品牌运营体系建设,规范武定鸡的保种、养殖、销售行为,打造大品牌新形象。三是依托武定鸡荣获的国家地理性商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云南省名牌农产品和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为1.34亿元的品牌优势,加大武定鸡品牌培育和打造。四是积极推行武定鸡标识制度。在全县范围认定一批武定鸡养殖场、餐馆和加工企业,进行挂牌和授权使用武定鸡标识,便于广大消费者识别武定鸡。大力打击假冒武定鸡生产、销售和加工行为,维护市场信誉和品牌形象。积极举办武定鸡文化节活动,利用各种新媒体,加大对武定鸡产业的宣传报道,鼓励以壮鸡文化为背景的文学影视作品创作,弘扬壮鸡文化和品牌。到2025年,全县完成武定鸡农产品质量认证20个以上,授权武定鸡养殖、加工和销售企业使用武定鸡标识500户以上,制作1部武定鸡品牌宣传片,制定1个武定鸡品牌管理办法,实现武定鸡品牌价值4亿元以上。

5.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工程。全面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武定鸡养殖户建立联结机制,到2025年实现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和农村低收入家庭产业帮扶全覆盖。

(三)绿色蔬菜。坚持错季化、外向型发展,优化品类结构,建设滇中重要蔬菜基地和出口基地。以狮山、插甸、白路、高桥、猫街等乡镇为重点,种植青花、甘蓝、甜脆豌豆、早青豌豆、早青蚕豆、娃娃菜、豌豆苗等品种,力争到2025年全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95%,实现产量55万吨。加强产销衔接,提升外销菜中小包装比例,打造高端蔬菜基地,到2025年产值超过15亿元以上。

1.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工程。结合武定现有蔬菜产业现状,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围绕智慧农业工程、设施钢架大棚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农田标准化沟渠道路工程、蔬菜冷链物流加工工程支撑,打造高端、优质蔬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立维护县域蔬菜品牌,稳定产品销售供货渠道,以昊盟、宏兴、胤泽农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高桥、猫街、插甸为中心,在高桥、勒外、猫街、汤郎、插甸建设10000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蔬菜示范园,辐射带动28000户农户种植蔬菜15万亩,产量25万吨以上,实现产值7.5亿元,其中带动5109户脱贫户种植蔬菜1.39万亩,实现总产值1150.91万元,实现纯收入468.60万元,户均增收917元。实现高原特色蔬菜种植加工、储运、终端直销为一体的产业链产业。

2.加工提升工程。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本地区农产品资源优势、传统工艺优势及技术设备能力,提升仓储、冷链物流能力,以精深加工、特色加工延伸产业链,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以丰富业态提升价值链,加工业要向前后两端延伸,统筹推动原料生产、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消费等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文化、科普、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串珠成线、集群成链。

3.三产融合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生产者和现代企业的双重作用,通过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生产加工、营销物流、技术研发、示范服务等产业相互融合。加快转变高原特色蔬菜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用城乡统筹统领农业,用现代设备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市场理念经营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分解重构和演化升级,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生态文明优化建设。以智慧农业体系、快乐创业体系、绿色生活体系创新理念,开展互联农业双创发展区、科技农业育种孵化区、彝民风情文化旅游区、现代城镇生活配套区、精品农业种植示范区工程建设,打造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4.产业品牌化建设工程。按照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要求,鼓励和引导基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自我质量监督和管理,建立生产台账,开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等体系认证,整体提升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依托蔬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工程、蔬菜产地安全检测体系工程支撑,打造武定高原特色蔬菜县域品牌建设,完善公共品牌信息推送,开展线上线下营销策略,培植营销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产品销售体系建设。

5.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工程。全面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昊盟、宏兴、胤泽、永银等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合作社与蔬菜种植户建立联结机制,到2025年实现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和农村低收入家庭产业帮扶全覆盖。

四、重大项目

《武定县“十四五”特色产业规划(2021—2025年》实施的重大支撑项目共348个,受益农户累计161758户、564440人次,项目总投资202286.02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6151.00万元、涉农整合资金176251.07万元、行业部门专项资金1550.00万元,其它资金18333.95万元。

(一)主导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共280个,受益农户累计79247户、295812人次,项目总投资139573.7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781万元、涉农整合资金119242.7万元、行业部门专项资金1550.00万元,其它资金18000.00万元。

1.绿色蔬菜。共153个,受益农户累计47128户、176471人次,项目总投资72545.4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781.00万元、涉农整合资金71764.40万元。

2.生猪。共80个,受益农户累计18651户、67670人次,项目总投资54925.00万元,其中涉农整合资金36125.00万元、行业部门专项资金800.00万元,其它资金18000.00万元。

3.武定鸡。共47个,受益农户累计13468户、51671人次,项目总投资12103.3万元,其中涉农整合资金11353.3万元、行业部门专项资金750.00万元。

(二)良种繁育项目。共2个,受益农户累计20647户、36079人次,项目总投资3110.00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2610.00万元、涉农整合资金210.00万元、其它资金290万元。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共27个,受益农户累计34952户、131276人次,项目总投资15162.37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2000.00万元、涉农整合资金13162.37万元。

(四)冷链物流仓储项目。共33个,受益农户累计25699户、96091人次,项目总投资40339.95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380.00万元、涉农整合资金39916.00万元、其它资金43.95万元。

(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帮扶项目。共6个,受益农户累计1213户、5182人次,项目总投资4100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380.00万元、涉农整合资金3720.00万元。

五、环境影响分析

(一)有利环境影响分析

1.武定鸡和生猪产业根据全县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分析全县林草地、饲料和农田农地等养殖资源和潜力,注重保持养殖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平衡基础上,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目标与规模,不仅通过实施种养配套等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了武定鸡和生猪产业,促进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强了农村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又通过养殖生产发展,为农林业生产提供相应的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的用量,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化肥污染、维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林业增产增效,推进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2.武定县境内地表崎岖,群山连绵。山地、丘陵、谷地、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相互交错,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境内总体上生态系统稳定,生态良好。蔬菜产业建设采用生态、环保的生产方式实施建设性开发,利用高效节水措施、增施有机肥措施、产业废物发酵处理措施,有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维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有效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对环境保护有利。

(二)不良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污染。目前武定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是工业源、机动车和生活源(燃煤)等。本项目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由食品加工业产生的废气造成的污染,废气主要来源于加工业热源燃料燃烧的尾气排放,建议采用清洁能源,降低废气产生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2.水污染。目前导致武定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因素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如畜禽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粪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屠宰畜禽和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农业上施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加上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垃圾废水没有处理,随意排放所致。本规划实施的生产基地建设、水利设施兴建、项目建设取水用水等作用,会带来部分地区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方向发生变化、水土流失、水污染等,此外的废水主要是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清洗用水,以及在屠宰加工中和其他加工中产生的一定量废水。

3.固体污染。项目建设中 会产生固体垃圾,产品生产加工中 会产生副产物,养殖生产禽粪。一部分实施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不但减少废弃物污染,还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还有一部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实现完全的综合利用,成为固态垃圾。

4.噪声污染。主要是生产加工过程中设备运转造成。随着农产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的发展,机械化代替人工已成为产业产品生产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机器运转难免产生噪声污染。

(三)环境影响的防控措施

1.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是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科学规划全县畜禽养殖布局,同时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改进养殖工艺,因地制宜的开展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提高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二是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强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技术推广,同时实施种养结合,有效化解畜禽粪便污染。

2.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减少环境污染。一是继续加强养殖科技培训和示范推广,普及畜禽综合科学养殖和先进管理技术,促进养殖从业者在饲养方式、饲养规模、经营理念等方面的转变。二是着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加大对畜禽的短期育肥技术、畜禽改良等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养畜含量;三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按照一手抓源头控制,一手抓末端治理的要求,通过采用封闭管道排污,做好雨污分流,减少污水处理量,同时推行干清粪工艺,做到粪污产生量及排放量的最少化,实现粪污减量化。四是积极推行“养殖—沼气—种植”种养结合的农业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做到养殖户均有一口沼气池,确保粪污循环利用,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在主要关键点建立自动监测装置,依托全天24小时自动连续、实施准确的监测,及时了解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当前环境污染情况,为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撑,做到环保工作科学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4.优化结构,推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武定鸡特色养殖,并不断提高在畜牧业中的比重,调优培强畜牧业;二是以规模养殖为重点,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结构,及时淘汰老弱残畜,不断提高高产能繁母畜和青壮年牲畜比例,提高全县畜禽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5.强化宣传,营造工作氛围。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材料和广播电视等形式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动融入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和提升人居环境。

6.加强监测预警,强化科技支撑。一是进一步加强养殖业面源污染监测,实现监测与评价,预报与预警常态化和规范化,同时加强农业监测设备投入和强化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的能力水平;二是紧紧围绕养殖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牲畜养殖圈舍改造和有机肥处理等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

7.积极落实政策,推进畜牧业清洁生产。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投入力度,着力扶持一批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特别是强化标准化养殖圈舍、粪污处理等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养殖环境。同时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畜禽养殖场要切实承担起清洁生产的主体责任,县级职能部门要把责任落实情况与涉农补助政策、农业项目申报挂钩,增强责任感。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乡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州县党委、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形成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一是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将特色产业发展纳入领导的议事日程,特别是县级领导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特色招商、精准招商、扶主体、建产业、抓发展、促增收上。二是强化各级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机构,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武定县发展特色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研究支持政策、机制创新,帮助协调向国家、省、州争取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协调和强化县农业农村、财政、发展改革、林草、水务、自然资源、乡村振兴等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之间的衔接配合关系,形成总体上指向一致、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的管理格局,共同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并确保产业帮扶全覆盖资金投入不低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资金总额的50%,持续加大对扶贫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扶贫对象奖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确保平稳过渡,试点范围的资金原则上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规定的范围保持一致。在整合资金范围内打通用途,统筹安排使用,并优先用于产业项目。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实施。加强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三)加大金融支持。一是继续发挥面向脱贫户小额信贷的作用,现有贷款帮扶政策在延期、续贷期间保持不变。加大宣传,简化程序,规范用途,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对有贷款需求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承贷银行机构要严格审核贷款资质,符合贷款条件的“应贷尽贷”。对个别确有需要且具备还款能力的,可予以追加贷款支持。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个体,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二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原则,加大金融对重点项目、特色产业、民营小微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利率、减费让利政策。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公司创新金融产品和形式,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着力解决种养殖龙头企业投资大、周期长、抵押评估难、融资难“死结”,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涉农产业。三是对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完善“企业+合作社+大户”联动机制,继续推动金融创新,充分发挥创业担保、带动就业作用,积极开展涉农产业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发挥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公司等服务“三农”的作用。

(四)完善保险体系

1.加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在现有水稻、玉米、油菜、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农房、农机具、农业设施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等普惠保险业务,因地制宜扩大特色农业保险险种,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的多元化保险品种。

2.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提高调整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保费补贴比例和保额,鼓励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应加强监管农业保险产品,打击违规违法行为。保险机构应创新农业保险品种与服务,创新“政策性+商业险”特色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开发与政策性农险互补的商业性农险等,同时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构建数字化农险经营管理体系。

2.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利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多形式开展宣传,使农户能够深入了解投保程序和补贴政策,增强农业保险意识。更好的帮助种养殖户抵御风险,提高种植养殖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强化用地保障。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严禁以农业设施用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预留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

(六)严格评估考核。实行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产业发展运行分析制度,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运行监测预警,做到产业发展政策的动态调整。强化产业发展评价考核,将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列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将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列为年度重点督查内容,加大督查力度,提高工作成效。对推进重点产业发展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组织部门要重点提拔任用,切实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态势。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重点产业推进县级部门和各乡镇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推进工作不力的、落实措施不到位的、主观上造成工作严重失误、工作任务目标完不成的予以问责。

附件: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表(2021—2025年)

解读:《武定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



附件.docx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