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云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规范少数民族语言、习俗、服饰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对民族工作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武定县县域国土面积3322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33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1572个村(居)民小组。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7%。境内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傈僳、苗、傣、回、哈尼、白和壮族,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2018年末全县总人口28.0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5.82万人,占总人口的56.37%,其中彝族人口8.95万人,占总人口的31.91%,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61%。是一个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生存区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关于鼓励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和汉语对下一代采取‘双语’同步教学,从小开始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和语言”的意见
武定历史上是彝族罗婺部居住的地方,彝族先民远在汉代以前就有“毕摩”以宗教、祭祀、做晒场、围火塘等形式向彝族人民传授文化,至明代武定凤氏大力促进彝族固有文化,设彝文学校教育子弟,抄写各种经典并雕版印刷,流传民间。1954年9月,小学整改工作结束后,县文教科针对山区少数民族生不懂得汉语的实际,决定以民族语和汉语相结合开展教学,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尽可能安排本民族的教师任教,并要求汉族教师学会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得到重视和发展。1980年9月省委省政府批准在发窝建立“省立民族小学”。之后双语教学逐步规范有序,成为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双语师资,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对于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各民族的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县的双语教学主要采取彝、苗、傈僳、傣等语种教学。这四种语言是我县四个世居少数民族常用的语言,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彝文主要由“毕摩”以宗教、祭祀等形式使用,县级单位名称和有关专业部门也使用彝文。苗文、傈僳文、傣文在信仰基督教教徒中使用,主要是《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供信徒使用。在我县的双语教学,实际上可以说双语单文教学,用本民族语言扶助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尽快过渡到汉语教学,没有双语教材,更无本民族文字的教学。但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前和低年级开展双语教学,对于促进学校入学率和巩固率,让学生尽快懂得汉语和提升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据统计,2009年全县开展双语教学点有88个,95个教学班,学生1182人,有教师95人,其中用彝语扶助的教学点32个,苗语的27个,傈僳语的27个,傣语的9个。教育部门极为重视,县教育局专门成立了双语教学的管理机构,安排人员抓此项工作,制定双语教学规划,每年经费开支列入财政预算,按照省州的要求,定期开展双语教师的认定和培训工作,同时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多关心这些教师,使他们真正做到安心从教、乐于从教。2009年以后,由于校点撤并,我县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数逐年下降。2010年底,全县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有14所,均是班级数在三个以下的边远山区教学点,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为学前班及一年级学生,共计282人。其中用彝语扶助的教学点7个,苗语的5个,傈僳语的2个,有双语教师14人。
二、关于“鼓励少数民族尽量穿着本民族传统服饰杜绝网购或者借鉴不同支系的民族衣服”的意见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符号和载体。作为一种显现文化,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民族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传承民族历史、标识民族身份、物化宗教信仰、传承人生礼仪等文化功能。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每个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服饰,诠释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生动地展示了各民族服饰的繁花似锦。武定县境内百人以上少数民族有彝、傈僳、苗、傣、回、哈尼、白和壮族,各民族因支系众多,审美情趣不同,所处环境各异,其服饰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多姿多彩,是民族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在民族地区穿着民族服装,这对于充分展示各民族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树立各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树立武定县对外良好形象,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经济建设、构建“多彩罗婺.幸福武定”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广民族服饰,鼓励少数民族尽量穿着本民族传统服饰杜绝网购或者借鉴不同支系的民族衣服,既是弘扬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本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现实选择。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及广大民众的热情参与,离不开人民群众文化自觉的不断增强。唯有将民族服饰产业化,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让民族服饰不被市场经济冲垮,让少数民族群众在民族服饰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武定彝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它是武定一带的一种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在新中国建立前,上供土司的刺绣品就以花条、飘带、围腰头、帽盖、鞋、衣服而为世人称赞。彝绣的传承,一步步走到今天,以彝绣为代表的绣品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一个零散、粗放但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鼓励少数民族尽量穿着本民族传统服饰杜绝网购或者借鉴不同支系的民族衣服,就是要拓展市场,推介产品,扩大销售,搭建刺绣发展平台,展示武定妇女风采,发展和传播武定民族民间刺绣文化,把具有彝族特点的传统刺绣文化推向社会,进一步培育和壮大罗婺彝绣产业,树立全县妇女民间刺绣文化品牌,全面提高武定罗婺彝绣在省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2年11月至今,在上级各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县注重开发民族民间刺绣文化,在全县建立了刺绣协会11个,发展刺绣专业村7个,摸索组建了田心乡鸡街子村刺绣协会、环州乡、东坡乡、发窝乡刺绣协会,开发出各式民族包、男女绣花马甲、绣花鞋、信插、壁挂架花领带、床搭巾等20多个品种投放市场,使传统的民族民间刺绣工艺逐步由自身的服饰需要向商品文化产业拓展,不但培养了一批彝绣手,解决了他们的就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成为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一个新亮点。同时也增强了少数民族穿着本民族传统服饰而杜绝网购或者借鉴不同支系民族衣服的自信心。
三、关于“在重大节日活动中尽量按照最传统的习俗过节,不要因为商业因素让节日变味,回归传统习俗少一些商业运作”的意见
节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记忆和象征,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多样,其中,中华传统节庆是重要的传承渠道和展示平台。且节庆不是统治阶级或者少数阶层的专属文化现象,它蕴藏在广大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是人民凝聚共同情感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共同体的维系力量,为广大民众所深切认同。因此,节庆活动能够把分散的社会个体聚合起来,形成一种共同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而演化成为一种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使社会成员中的个体获得文化归属感。最早的节庆活动都是以祭祀为主要目的,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万物充满了敬畏,他们虔诚地想通过祭祀的方式来祈求自然的恩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节庆活动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传统节日已经消失,有些节日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蕴含在节庆活动中的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深层底蕴是相对稳定的,它是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核,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是观察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
民俗文化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是承自上辈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但是民俗文化又有一定的脆弱性,它虽是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社会向前发展时,它极容易消 失。民俗文化受到破坏与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为原因;二是自然原因。人为的原因是指由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造成的破坏。比如因为无知或追求金钱利益,随意改变民俗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武定是一个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民俗文化在民居、服饰、历法、语言、饮食、婚恋、节日、丧葬、民间体育、禁忌、历史源流等方面较为突出,具有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受到相互间文化交流的冲击,民族民间节日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也在发生着迅速地变化。政府主导的重大节日活动一方面扩大了武定的对外影响,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促使重大节日活动中的传统民间节日民俗在当代文化变迁中迅速地都市化、商业化,传统文化色彩削弱。一方面民间传统节日观念及习俗淡化;另一方面节庆活动城市化,同化了不同习俗的节日传统;再者是民俗活动商业化,异化了民族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
节庆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业中的地位不断明确、作用不断提升,其发展在国家清理和规范节庆活动的工作中逐步走向规范化。所以,在重大节日活动中,按照传统的习俗过节,不要因商业因素让节日变味,回归传统节日习俗。我们除了思想上重视外,还应有一整套可操作的保护方案,建立民族节日的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目的地自觉地保护历史,引起政府和民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发现并尽力抢救已经被破坏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未被保护或者保护不力的传统的民俗文化。但最有效的保护当然是通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变成政府行为。其次,建立良好的民俗文化的保护环境,同样是至关重要的。除政府部门的努力外,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延续和发展主要靠民众自发的参与。通过建立以民众为核心,以政府主管部门为枢纽的民族文化保护机制,确定保护的民族节日项目,确定传承人,悉心听取传承者的意见,使政府与传承者共同担负起保护的责任。
感谢你对政府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武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2019年8月19日
联系人及电话:苏兴禄;0878—871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