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定县以发展林下经济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林地面积21.8万公顷,森林面积19万公顷的优势,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林下菌种植,走出一条“不与良田争地,不和草木为敌,不怕山高林深,不负山青水绿”的生态发展之路,做到不砍树,也能富,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深秋十一月,当市场上各类野生菌纷纷步入销售尾声之际,踏入狮山镇大坪子工业园区的林间小径,只见一排排小树挺拔而立,郁郁葱葱,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放眼望去,林下一簇簇、一丛丛的姬松茸裹在厚厚的“被子”里,仰着脖往外冒,这些“小精灵”给原本就充满绿意的树林平添了几份生机和活力,每一朵都显得肥硕饱满。
武定叶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国亚:我们现在每亩年产2吨到2.5吨左右,每吨的均价是在十块钱一公斤,每亩的产值大约在两万到两万五,扣除种植成本及人工成本以后,能够实现利润在一万到一万五左右。
基地内,工人们分布在树林间,忙碌着采收新鲜的赤松茸,一派繁忙景象。“林+菌”的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管护双赢、一地多收,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也促进形成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多元创收格局。
群众廖忠美:这个基地成立,我就天天在这里打工,帮忙种菌、采菌,一天一百多块钱,一个月下来三千多块钱,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是挺满意的。
基地员工 戍恩国:我从九月份来到这个基地打工,负责帮忙浇水和管理这些菌子,菌子多的时候帮忙采收,每个月工资在3000左右,还是可以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地位,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明确提出“开发森林食品”。森林是天然的“大粮库”,也是人民群众的“钱库”和“钱袋子”。但如何把这片青绿真正转换成群众口袋里的“钱票子”?2024年一月份以来,武定叶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主意”打到了食用菌上,先后在狮山镇麦岔村村委会、旧城社区等地流转土地上百亩,用于林下菌种植。
武定叶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国亚:我们这片林地是今年四月份流转过来的,流转了将近48亩,我们利用20亩来进行林下赤松茸的种植,能够实现产量约40吨,产值大约在40万元,为来这里务工的人员每户增收2到3万元左右。
而说起武定县食用菌的发展史,不得不提起插甸镇哪吐村委会的康西乐村致富带头人、武定裕茸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孟芩。早在2012年,李孟芩在打工路上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人工食用菌种植,在学到技术后,并开始回家乡发展人工食用菌种植,公司在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李孟芩还不断为其他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实现食用菌种植“抱团取暖”的良好模式。
武定裕茸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孟芩:我从事赤松茸种植和研发有12年之久,这个基地成立以后,我就在这里,从选地到种植还有管理,提供技术指导,通过这种方式推广技术,让老百姓增收,也为我们武定县林下经济发展作出一点微薄之力。
产业是乡村振兴之本,林下菌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菌的繁育保种、菌菇生产到产品开发生产,武定县举全县之力打造一条龙产业链。
走进位于狮山镇九厂村委会的云南春江珍稀菌种植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食用菌育苗棚,据悉,该公司是一家集配料、装袋、育种为一体的食用菌种苗培育基地,每年培育食用菌种苗近15万袋,并销往全国各地,而仅仅在武定本地,公司每年就提供5万袋左右种苗,从源头上解决食用菌种植种苗问题。
云南春江珍稀菌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 江进帆:我们公司通过产业化经营策略,与种植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互利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他们提供优质的食用菌种苗,每年可以为武定提供5万袋左右的食用菌种苗,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公司产品供不应求,也带动了周边的食用菌种植业、包装业、运输业的共同发展,年创社会效益3000多万元,达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位于猫街镇的云南鑫蘑坊生物科技有限,则是一家集产供销为一体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了食用菌的品牌和品质,公司成立近两年来,年产食用菌上千吨,产值近3000万元,生产加工的食用菌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为武定的食用菌打开市场销路,提高市场竞争力。
云南鑫蘑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俊:公司主要采取“123”“百千万”的战略方针,即一个食用菌精深加工主题,两千亩野生菌保育促繁,和六十亩食用菌菌棒种植两个基地,“农户+合作社+公司”的三方合作,达到了年向农户收购食用菌超百吨,收购额超千万,通过食用菌深加工,解决了农户销路的问题,带动了周边400多户农户从事林下食用菌种植。
目前,武定县已建成野生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3个,林下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产业总产值超过5000万元,全县食用菌产值每年超过3亿元,林下菌种植真正成为了武定县老百姓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