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网讯(通讯员 佘 蕊摄影报道)走进武定县发窝乡阿过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统一规划建设的特色民居,宽敞的村间水泥路面干净整洁。村民李洪亮家从3公里外的老村子搬迁至此,告别了阴暗潮湿的土坯房,住进了12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生活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真是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房子漏雨了。”李洪亮满心欢喜地说。
如今的阿过咪新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仅建起了村卫生所,还建起了漂亮的学校,村里30多个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城市学校”。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为了帮助村民增收,村里积极争取220多万元项目资金,建设户均30平方米的养殖小区供村民发展养殖业,并争取产业发展资金70多万元,引导全村178户群众发展软籽石榴和花椒种植。如今,阿过咪村家家户户都发展花椒和软籽石榴种植,全村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近5000亩,今年预计可实现全村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靠着发展产业和务工收入,阿过咪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6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8000多元。
在脱贫攻坚中,发窝乡共实施包括阿过咪村在内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1个,搬迁群众554户2396人,全乡11个村委会124个村民小组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乡党委书记周永许表示:“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逐步能致富,关键还得发展产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武定县着力下好“就业帮扶”这盘棋,把扶贫车间搬进村组和社区。在狮山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红土田社区,来自全县11个乡镇的343户1881名贫困群众于2019年4月告别了农村,搬进了“城市社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田心乡的郑毅玲家就是其中的一户。如今,她家住进了90平方米的三居室,不仅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社区里的彝绣扶贫车间还为她提供了就近就业平台,每个月可收入2000多元,让她吃下了安居乐业的“定心丸”。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扶贫车间和就业培训,为红土田社区的居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希望。目前,社区共输出贫困劳动力829人,还有30多名彝族绣娘在社区扶贫车间当上了“产业工人”。
在脱贫攻坚中,武定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36个,全县2330户9638名贫困群众走出大山搬进“城镇”。目前,全县通过创建发展“就业扶贫车间”,带动就业1500多人,带动建档立卡户转移就业人员年人均增收16000多元,广大搬迁群众逐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