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武定县公共文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日期:2022年09月01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年来,武定县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按照“夯实基础,完善机制,落实标准,规范服务,创新方式,提升效能”的工作思路,推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均等化,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公共文化发展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目前,武定县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16个,分别为县级文化事业单位5个,即: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演艺公司、宣传文化中心。乡镇文化事业单位11个,即: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有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148个(分别为1个县级图书馆,11个乡镇文化站、135个村、社区文化室,1个农民业余美术学校)。共有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54人,其中:县文化馆7人,图书馆4人,文物管理所3人,演艺公司15人,宣传文化中心3人。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人。

二、我县公共文化发展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实效

(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近年来,我县积极争取,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新建了武定县图书馆,田心乡综合文化站。扩建了猫街镇综合文化站、环州乡综合文化站,新建了28个村(社区)文化室。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社为终端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二)提升服务效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明显。武定县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免费开放,建立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制度。目前,全县共有12处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包括1个县级图书馆,11个乡镇文化站都实行了免费开放服务,部分有条件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也实现了免费开放,每年服务群众达38600多人次,让更多群众享受零门槛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全面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县图书馆天天开馆为读者服务,每周开放时间在70小时以上。2021年,共办理借书证达4813个。外借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14个服务窗口总流通人次达25000多人次,外借书刊文献达8000多册,外借电子图书5000多册,关注微信公众号达6万多人次,接待解答咨询320多人次,提供文献资料300多份。三是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按照免费开放项目,为群众提供读书看报,图书借阅,电子阅览、文艺辅导、文化培训、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公共文化服务。2021年,各乡镇举办群众文艺演出37场次,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12场次,举办展览6次。四是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根据国家、省州文化旅游部门的要求,武定县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抓、夯实基础、强化措施、整合资源、搭建网络,上下联动、优化服务”的思路,探索建立了“两个县级总馆(图书馆、文化馆)+11个乡镇分馆+135个村(社区)服务点”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体系,推动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五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转型。运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县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有序推进。数字图书馆手机阅读,通借通还,数字文化馆线上文艺展演展览、线上文艺培训等数字化服务,借助“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打造活动品牌,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近年来,武定县打造了牡丹文化旅游节,彝族火把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大家乐”群众广场舞展演“一乡一节”群众文化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分别为“正月十五赶猫”街千人跌脚会,万德“二月八”罗婺歌会,田心“三月十三”民族传统节日,东坡“四月八”傣乡泼水节,高桥石腊它苗族花山节,发窝“六月六”民族传统节日,白路彝族火把节,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传统民俗活动,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月月有传统节日,年年有文化活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2021年,举办了武定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咏比赛、武定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武定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摄影展览等一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践行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担当。

(四)坚持重心下移,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我县坚持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文艺辅导下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下乡惠民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把精神食粮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把文化大餐送到老百姓家门口。2021年,共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公共文化演出68场次,观众达28900多人次,送书下乡6800册。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文艺辅导培训难的问题。

(五)加强艺术创作,繁荣群众文化。

近年来,武定县按照“出作品,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要求,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重点推出一批代表性的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县演艺公司创作编排了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题材的小彝剧《木坝村的歌声》,以疫情防控、创卫为题材的小彝剧《社区主任》,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题材的小彝剧《红军树》等3个文艺节目,参加楚雄州2021年新剧节目调演,荣获集体一等奖。县文化馆坚持举办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各类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繁荣群众文化。

(六)坚持守正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编辑完成了《武定县馆藏精品文物图录》。完成了乌东德水电站淹没区遗址发掘工作,发掘面积34000平方米,共发现墓708座,房址18座,灰坑211个,沟29条以及窑址、灶等遗迹。出土陶器、陶片、石器、骨器、碳样、土样、骨样、烧土块、青铜器1000多箱。认真抓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通过制定保护规划,完善传承机制,构建名录体系,积极推荐申报,形成了品牌项目引领,重点项目扶持,濒危项目抢救的非遗保护工作格局。截至目前,我县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州级7项,县级19项。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1个,州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1个。共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62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5人。州级 23人,县级 32 人。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基本建立。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公共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很多差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

一是由于发展基础薄弱,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武定县县级公共文化设施还不完善,县文化馆因列入棚改被拆除,还没有新建。缺乏文物陈列展览设施。二是乡镇级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达标,还需要扩建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狮山镇文化站因列入棚改被拆除,有站无址,文化站工作人员借用东岳社区办公室办公。三是村级公共文化设施不饱和,需要进一步加大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不明显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均等化还有差距,公共文化服务手段还在落后。二是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服务不规范,人员不在岗,效能不发挥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些乡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没有管理好、利用好、发挥好。三是农村人员大量外出,文化供给和需求脱节等原因,送书、送戏、送文艺辅导等文化服务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高品质高水平的文化产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专职不专用的现象比较突出。

一是文化专业人才伍青黄不接,从县级层面看,县文化馆、图书馆、演艺公司等单位的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年龄普遍偏大,难以适应新时代文化工作要求。二是文化站工作人员不专职专用,大多数文化站工作人员被抽调到其他工作岗位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开展文化工作。三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多数是半路出家,半道改行的人员或者是安置人员,真正的文化专业人才没有几个。

(四)乡镇基层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

一是基层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仍有存在。部分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管理不到位,群众知晓率、使用率偏低。二是面对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和繁重的中心工作,有些乡镇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工作难以推进。

四、下步工作

(一)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建设武定县文化馆、民族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配齐县级公共文化设施要素,提升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一批设施齐全你,功能完善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大幅提升“软件”水平,提升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升级,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设施保障。

(二)进一步规范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机制,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机制,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规范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尽力把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管理好,使用好,发挥好,为群众提供读书看报、图书借阅、陈列展览、文艺辅导、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影视观赏、普法教育、科学普及、广播宣传、互联网上网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三)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继续打造牡丹文化旅游节、彝族火把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大家乐”群众广场舞展演、“一乡一节”群众文化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群众是主角、社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为模式,创新、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在乡镇、村委会(社区)群众家门口举办文艺演出、特色节会、展览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欣赏文化演出、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

(四)持续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文艺辅导下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深化公共文化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文艺辅导下等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引领和推动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把优秀文艺作品送到全县基层群身边,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五)加强艺术创作,繁荣群众文艺。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完善文艺创作机制和生产机制,推动文学艺术创作全面繁荣。积极实施精品战略,出台激励机制,鼓励文化艺术工作者潜心创作,推陈出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一批紧扣时代主题,引领社会风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文艺支撑。

(六)推出文化创新计划,实施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完善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七)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繁荣发展我县文化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充分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聚集文化人才的优势,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保证配齐“两馆一站”工作人员,村级文化管理员。发展壮大县演艺公司队伍建设,从全县各行业、各单位选聘一批爱好文艺工作,具有一定特长的文艺人才,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硬、业务过硬的文化专业人才队伍,为发展我县文化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努力促进武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上一条:中共武定县委办公室++武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武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下一条:武定县公共文化设施目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