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武定县科技扶贫工作情况报告

日期:2020年02月28日   作者:县工信商务局   来源:县工信商务科技局    点击:[]

2015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州、党委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决策部署,武定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心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加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力度,优化创新政策环境,聚集创新发展新动力,积极统筹全县科技资源,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助力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设小康、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政策供给,助力精准脱贫。制定出台了《武定县“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武定县创新驱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武定县创新驱动含互联网+专项行动方案》《武定县“十大专项行动”方案》《武定县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33条措施的意见》《武定县2019年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将实施创新驱动、加强自主创新、“双创”三年行动计划、科技扶贫等列入重点工作,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督促检查,绩效考核,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形成科技扶贫大格局,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扶贫各项工作,有效助推脱贫攻坚。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供保障要素。在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各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创新科技投入方式与机制,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2015年至2019年12月,全县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达3244.76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和县级技术服务单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累计投入达5062.5万元。2015年以来,共组织申报项目84项,争取财政科技经费1208万元,科普项目经费256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1900万元,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推进产业发展,全力促进增收。围绕脱贫攻坚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目标,运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带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快现代烟草业发展。2015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8.6万亩,收购金额34045.9万元。2016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8.094万亩,收购金额31708.294万元。2017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7.61万亩,实现烟叶产值29268.06万元。2018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7.38万亩,收购烟叶994.5万公斤,实现产值2.9亿元。2019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7.38万亩,收购烟叶20.39万担,收购金额2.91亿元。二是加快高原特色作物种植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县组织发展高原特色作物种植30.54万亩,实现特色作物产值3.95亿元。2016年,全县组织发展高原特色作物种植32.86万亩,实现特色作物产值5.4亿元。2017年,全县组织发展高原特色作物种植31万亩,实现特色作物产值3.99亿元。2018年,种植高原特色作物32.2万亩,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增加值达18.3亿元,增长10.2%。2019年,全县种植经济作物37万亩,实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增加值约16亿元,同比增长12%,带动5万余户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2.1亿元。三是围绕建设“西南构树产业基地”的工作思路及要求,认真落实构树产业扶贫措施,发展构树+特色养殖,共供应杂交构树苗126.96万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172.57万元,种植面积达4698亩,收割青贮构树饲料451吨、加工干料180吨,使用鲜料265吨;试喂饲养构树猪7772头、牛73头、羊247只、鸭4000只,带动708户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82户)发展构树产业增收。四是以引进云南白药集团和全省第一批“云药之乡”认定为契机,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通过引进和培强壮大云南白药集团武定药业有限公司、云南宝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康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新源和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全县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种植、养殖和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7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户,州级农业龙头企业4户。全县共有专业种植组织24户,其中省级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户,发展组建中药材种植技术及营销协会9个,示范户1548户,建成了世界上最为齐全的重楼活体种质资源库和最大的重楼种苗基地,建成了楚雄州内最大的三七种植基地、续断种植基地和玫瑰茄种植基地,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个,制定地方标准1个,企业标准8个,拥有发明专利6件,获省科学技术奖1项、州科学技术奖3项、县科学技术奖2项。全县2015年推广种植滇重楼、续断、三七、草乌、附子玫瑰茄等地方特色中药材56232亩,2016年61945亩,2017年80343亩,2018年103110亩,2019年129375亩,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31996亩,实现产值25.58亿元,上缴税金7728.45万元,带动农户增收6.58亿元。五是以地方特色资源和乡土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培育和塑造高原特色品牌,全县正常运行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13个。全县拥有涉农商标102件,其中云南省著名商标2件,楚雄州知名商标1件。全县累计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3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9个,绿色食品1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有机产品3个,在打造品牌的同时,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优化科技服务,增添扶贫活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添科技扶贫活力。通过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和武定县跨境电子商务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全县发展电子商务企业13户,2019年1-11月完成网上销售2033.45万元。投资4200万元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全面投入运行,在全州率先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公安系统强化科技支撑,PGIS警用地理系统的推广应用集成了110指挥系统,大情报系统,GPS定位系统,天网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治安防控的扁平化指挥,对维稳和助推脱贫攻坚发挥积极作用。

(五)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落实普惠性财税政策、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户,获认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户。培育认定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省级优质种业基地3个、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5户、省级科技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户、省级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户。建立专家工作站4个,其中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1个,种养殖技术领域3个。培育认定州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培育认定省级星创天地1个,州级1个、县级星创天地4个。通过培育创新主体,为科技扶贫提供科技支撑,增强科技扶贫实效。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撑。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持续实施科教强县人才强县战略,深入实施彝乡英才培养8大工程,围绕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采取“考、招、聘”等多种方式,借助“沪滇合作”、“上海市嘉定区对口帮扶”、 “科技入楚”、“教育、卫生对口帮扶”、“沪企入武”、“科技入楚武定专场”等平台,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选派省、州高校、科研院所“三区”人才47人到我县企业、村委会对口支援,开展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培养和申报获认定省级科技特派员15人、省级农村科技辅导员11人,评定农民技术职称1133人。全县有各类实用人才2.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02人,管理人才93人,技能人才230人,农村实用人才5728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79人,有州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州级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2人,楚雄州十大科技创新人才1人,科技创新团队2个,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40人,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七)科技项目引领,持续提供动能。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科技需求,科学策划,精心组织申报和实施了一批科技扶贫项目。2018年,采用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在发窝乡发窝村委会、猫街镇七排村委会、狮山镇永宁村委会、插甸镇增益村委会实施魔芋、附子种植科、云鹅养殖等技扶贫示范项目5个,推广新品种7个,新技术8项,带动农户304户,其中贫困户184户,贫困户增收97万元,户均增收5271元。2019年,全县实施产业科技扶贫项目1个(东坡乡东甸村委会、达卧村委会),安排下达项目资金30万元;实施科技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示范项目17个,安排下达项目资金170万元。项目共覆盖10个乡镇19个村委会,项目实施内容涉及特色蔬菜种植项目7个、魔芋种植项目3个、中药材种植项目4个、经济林果种植项目4个、中蜂养殖项目1个。项目实施中选派科技特派员19名、“三区”科技人才27名、州农科院技术专家1名,项目完成技术培训及现场会46场次,培训贫困农户3014人次,建立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0个,示范面积5702亩,推广种植适用技术9项、养殖技术1项,带动贫困户1100户、非贫困户148户,预计实现产值1634.68万元,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增收565万元。武定猫街镇永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承担的《魔芋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带动8个村民小组42户贫困户示范推广种植魔芋75亩,魔芋平均亩产达2100千克,实现产量157.5吨,实现产值78.75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48.75万元,户均增收11607.1元,可有效带动区域内贫困户42户如期实现脱贫。武定县猫街镇大厂村委会武定宏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中蜂养殖技术示范》项目通过科技特派员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科学养蜂知识宣传,改变村民饲养蜜蜂的传统观念和老方法,科技服务中主推中锋活框饲养技术,主要帮助蜂农解决了以中锋过箱、围王的处理、工蜂产卵的处理等技术难题,带动74户贫困户,19户非贫困户示范推广养殖中蜂1074箱,中蜂每箱年产蜜10千克,实现年总产蜜量10740千克,产值107.4万元,带动平贫困户增收70.2万元,户均增收9486元,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农民增收,助推辖区被贫困户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同时,通过开展“百企帮百村”结对帮扶117个贫困村,发放产业和项目精准扶贫贷款1.1亿元,支持2268人就业创业。上海嘉定区与68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捐赠资金达840万元;投入劳务协作专项资金739.8万元,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投入1950万元启动狮山镇山居片区、插甸镇松包园正邦养殖小区等项目建设,推进社会和行业科技扶贫。

(八)强化科学素质,提升致富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工作任务列入综合绩效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全县各级各部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以未成年人、农民、城市劳动人口、社区居民、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科学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开展各级党校培训、“乡村流动讲堂”、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科普宣传活动,投入科普经费34万元,发放科普宣传资料4.1万份,培训人员3.7万人次,带动全社会科学素质的提升,使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在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劳动者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不强。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数少,农村主要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不强,依靠科技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致富能力弱,门路不广。

(二)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服务能力不高。全县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3人,比例较低,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产业扶贫发展中急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科技需求,结合省、州支持导向,重点做好农业领域项目策划包装和申报工作,争取省、州科技主管部门更大支持,在全县19个贫困村组织实施产业科技扶贫、科技特派员扶贫示范项目,以重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的实施推动科技扶贫,实现科技精准扶贫。

(二)抓好创新主体培育。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培育和申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2户、基层专家工作站1个、科技型中小企业3-5户、州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依托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奠定科技扶贫基础。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引。每年选派省、州高校、科研院所“三区”人才人20人到我县企业、村委会对口支援,开展研发和技术服务,培养和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辅导员10名,培养州级科技领军人才、产业发展领军人才2名,带动本地人才培养和成长。

(四)做好科技入武工作。借助科技入楚等平台,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省畜牧兽医科学院3个循环经济成果转化、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云南道地药业附子种植加工等一批科技入武项目,促进产学研和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五)抓实生物医药发展。科学谋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政策措施,压实责任,加大中药材推广种植力度,计划2020年推广种植中药材12万亩以上,通过基地、大户以点带面,发展地方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六)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认真组织“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科普活动,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提升科技致富能力,拓宽致富门路,巩固脱贫成果。

上一条: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助推我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下一条:武定县2019年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工作总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