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况】高桥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南,北连东坡傣族乡、插甸镇,南连猫街镇,西起白路镇,东连狮山镇,距县城40公里。境内蕴藏有铜、铁、钛等矿产资源、林业资源、野生食品资源,最高海拔2667米,最低海拔1964米,年均气温15.1℃。行政区划面积412平方千米,耕地总面积61789.4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蚕桑、烤烟、青豌豆、畜牧业等为主。经济林果以核桃、板栗、苹果、桃、梨等为主。库塘年蓄水量348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47%,森林草原面积6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下辖17个村民委员会212个村民小组,全镇设1个党委,党委下设17个村党总支、6个机关支部、95个农村党支部,3个两新支部,1687名党员。

【人口 民族】2024年底,高桥镇17个村委会10108户35675人。镇内居住有汉、彝、苗、哈尼、傈僳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1695人,占60.81%。

【经济综述】2024年,全镇完成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01.96万元,资金支出5501.96万元,向上争取资金363.78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09万元,完成招商引资16199万元;实现粮食产量19760吨,肉产量6489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96元,比上年增加1328元,增长率达8%。

【农业生产】蔬菜产业方面,按照“调结构、强链条、育特色、提质效”的思路,千方百计推动高桥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争取衔接资金1200万元,实施海子片区高原蔬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引导群众种植早青豌豆、冬早蔬菜等特色露地蔬菜15000亩,全力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年共种植蔬菜6500亩、青豌豆8500亩。面对今年肉牛市场价格不景气的困境,一方面安排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落实落细各项服务保障措施,另一方面引导预期,鼓励养殖大户顶住压力,全镇新增肉牛1100头以上。特色种养产业方面,引进微世界武定鸡养殖有限公司,投资620万元建成标准化鸡舍6栋,预计年出栏武定鸡30万只以上;夯实烤烟种植基础,全镇共完成烤烟收购176.5万公斤,实现烟叶总产值5955.29万元;茭白、辣椒、莲藕、板栗、草莓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社会生活】全面落实兜底社会保障政策,全年新纳入低保人员118人,特困供养人员12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554.57万元、特困金171.77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148.34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孤儿生活费14.48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81.38万元、高龄津贴45.72万元。精准发放各项惠农资金,累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95.35万元、草补54.5万元。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发放优抚资金285.47万元。抓好农村医保、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参保率分别达95.51%和90.72%。建成“幸福小院”1家,老年幸福食堂开业运营5家,累计助餐人数10361人次,“小家政”累计服务人数188人次,“小代办”累计服务人数10896人次,“小药箱”累计服务人数286人次,“小热线”累计服务人数837人次。探访留守儿童888人次,留守老人1764人次。

【教科文卫】高桥中学、高桥小学、石腊它小学与昆明高新一小教育集团高新第一实验学校建立教育结对帮扶关系,遵循“名师引领、教研互促、支教服务、资源共享”的原则,每学期双方校长将至少开展两次经验交流活动,并借助高新第一实验学校名师团队,采用“1+1+N”模式,有效扩大高桥中小学名师队伍规模。举办教师节系列活动,表彰教育工作中的先进集体4个、先进教育工作者10名及优秀教师28名。切实加大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累计投入资金474.6万元,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总人数达27654人,履约率实现100%。积极争取省级“重点中心卫生院提质建设项目”500万元和“招银手术室”项目150万元,用于就医环境整体提升改造和医疗设备配备。投资50万元的高桥镇沙拉箐村、河头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和投资32万元的高桥镇土木格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举办坚持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方向交流研讨活动1期,举办“花山节”、“火把节”、“草莓节”等3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

【生态环境】年度内在17个村委会完成212户水冲式卫生厕所改造,兑付户厕改造补助资金25.44万元,完成2座公厕改造。共开展农村“五堆十乱”清理整治12次,清运垃圾130吨,建立村级卫生保洁制度,加强村级保洁员管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实现了村庄无垃圾、道路畅通、房前屋后清洁整齐。印发高桥镇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探索出“1234N”模式,投入资金1401.3万元,全面完成13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污水收集治理工程,受益农户4671户18362人。完成30个州级绿美乡村、70个县级绿美乡村创建。以村庄绿化和拆除废弃基础为重点,在高桥村委会、勒外村委会、海子村委会种植万年青、木春菊、香樟树等绿化苗木3万余株,拆除废旧基础36处,有力改善了村容村貌。有效管护生态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38.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04%。林长制全面实施,落实镇村两级林长29人,护林员312人,推广使用“护林员APP”,完成巡林护林400余次。建设花桥村委会至唐家下六图防火通道10.9公里,勒外白米甸至猫街三岔箐防火通道0.97公里,防火期内未发生森林火灾。纵深推进河长制,用好“河长制APP”,设立镇村两级河长31名,整合2名乡村公岗常态化开展河道保洁工作,全年共巡河1300余次,清理白色垃圾和水体污物9吨。加强农村畜禽粪污治理和水污染防治,组织开展排污口专项检查4次。勐果河流域水质保持稳定,土木格国控断面月均值达地表水Ⅲ类水质。铁厂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乡村振兴】坚决扛稳扛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责任,对标对表“三落实一巩固”26项重点任务,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2024年度共新识别监测对象20户48人,共消除风险35户93人。同时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上下功夫,细化“家门口务工车间”、庭院经济、小额信贷、帮扶产业等6项增收举措,全镇2586户9798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较2023年增幅8.97%,无返贫现象发生。积极争取县级防返贫资金8.5万元,帮助10户重点户解决“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的隐患问题。积极开展就业帮扶,鼓励脱贫户自主就业,为省外458名、省内州外1004名就业脱贫户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96万元。设置镇级公益性岗位9个、乡村公益性岗位180个,聚焦“家门口务工车间”建设,新引入企业10家,建成“家门口务工车间”48个,累计解决168名脱贫户就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