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县情概览 >> 民俗风情

彝族罗婺部落

日期:2021年08月13日   作者:   来源:楚雄微旅游    点击:[]

金沙江畔,群山绵延,流水滔滔。千百年来,世居金沙江沿岸的彝族在这块神奇秀美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说到金沙江两岸的彝族文化,就一定要说武定罗婺彝族凤氏家族曾写下的辉煌。

武定一词始见于元朝,系彝语音译词,“武”是“婺”的音转,“定”为“甸”之谐音,武定的意思即“罗婺部居住的大甸”。

从彝文典籍《罗婺姻亲史》《那氏家谱》、彝文摩崖石刻《罗婺盛世铭》来看,罗婺凤氏土司及其后裔那氏传了64代,近两千年。由于罗婺在该部族的发展历史上影响最大,其后裔世代自称罗婺氏族。

隋唐时期,罗婺部落逐渐兴起,成了地方统治者,为“三十七蛮部”之一。 宋朝淳熙年间,大理段氏推举土酋阿而为罗婺部酋,子孙相继袭其职,地位日益显赫。

公元1255年,忽必烈南征云南,阿而曾孙矣格率部归顺,被授罗婺万户侯,辖禄劝、元谋、武定和四川会理的一部分地区。1271年后,元朝改罗婺部为北路土官总管,辖区扩大到贵州普安。到了元朝7年,罗婺土官升云南中书行省参政,“武定”一词始见文献。

明朝是罗婺部落凤氏土司最兴旺的时期,也是由兴盛走向没落的时代。期间发生了许多大事,由于史料的缺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关凤氏土司兴亡的神秘传说。

从洪武16年起,凤氏家族先后八次进京朝觐大明皇帝,屡次受朝廷诰封赏赐。经过几代土司的苦心经营,罗婺的影响力逐渐由武定向滇东北地区扩大。第17代土司阿英统治时期,达到了顶峰。明朝弘治3年,孝宗皇帝赐姓凤氏,阿英改名凤英。

罗婺彝族土司世家虽冠汉姓,但彝文家谱中仍沿用彝族传统的父子联名谱系,代代相传,以示纯正的贵族血统。

时光流逝,盛极必衰。明朝中叶以后,朝廷逐渐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隆庆元年至万历三十六年,武定实行流官制度,设武定府。

此后,罗婺部族战乱频繁。 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彻底改设流官。罗婺凤氏土司在武定府的统治结束,凤氏的一支流落到金山江边,后被朝廷封为土舍。武定彝族凤氏土司在西南地区辉煌显赫近千年,对于楚雄州彝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时过境迁,沧桑巨变,昨日的兴衰已成历史。罗婺部和凤氏家族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唱着,曾获“文华奖”的大型京剧《凤氏彝兰》以及根据女作家黄晓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绝代》,皆取材于罗婺凤氏的故事。

上一条:武定银饰
下一条:彝族鸡冠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