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一个地方的发展,特别从长远考虑,教育无疑是根本问题,脱贫摘帽可以靠产业、靠建设,但是拔穷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观念的转变、文化的提高和发展思维的拓展,贫困是父母的负担,但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教育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教育发展滞后:自2012年省委组织部挂钩帮扶楚雄州武定县插甸镇以来,这个多民族的贫困山区乡镇在5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但教育发展滞后,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农民走不出去,孩子不愿上学的现象屡见不鲜。
---贫困“遗传”的怪圈:我们走访过很多贫困户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一翻户口本,无一例外,全家老小都是初中甚至小学以下文化水平,较低的文化成了代代相传的家族“遗传病”,当然也有的贫困户虽然贫困,但始终支撑着孩子的学业,然而有这样觉悟的贫困户家长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人迫于生计希望孩子更早地走入社会或是下地当农民,自然孩子能上学的机会就比较渺茫,贫困群众80、90一代中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群众文化水平低下就成为了一个普遍性问题。
---书到底是读还是不读:虽然读书和成才之间不能划等号,但是文化知识是块敲门砖,是步入社会的基础,在与许多贫困户交流过程当中,他们对于自己的下一代接受教育的态度并没有必要的坚决,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了这么多年,但是没上过初中或者初中读了一半的青年和壮年,在村里还是一抓一大把,贫困父母,包括适龄的孩子对于读书的态度发展到现在依然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标的,对于进一步求学根本没有想法,一方面是经济条件限制,但更多的是观念的落后与远见的缺失,对未来不抱太大希望。
---老农民的学生梦:我们问过哪吐一、二、三组党支部书记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李振德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走进课堂去学习,你愿意吗?”,“当然了,巴之不得呢!”他眼里泛起了光,但过一会表情又暗淡了下来,“哪有这样的地方,供娃娃读书已经欠了一屁股债,那还有这个闲心去想这些”。李振德的女儿李霞在云南财经大学读书,虽然家庭收入微薄,供养孩子读书困难重重,但他一直在苦苦支撑,从未放弃。确实,在当下农村,贫困群众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依然是个难题,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问题,象老李这样支持子女教育,心里又埋着求学求知种子的贫困群众也不在少数,想学些有用的知识,谋些致富的路子,有愿望但是没门道。我们想,是时候做些改变了。
---励精扶智点燃希望:省委组织部入驻插甸以来,时刻关注贫困孩子的教育问题,深切感知贫困群众再学习、再教育强烈愿望,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任务的重中之重。经过驻村工作队深入调研,报经部务会认真研究、周密部署,切实理清了工作思路,针对插甸镇中小学、大学生及农村成人教育完善了一系列帮扶措施,通过广泛发动政府、企业、高校及社会各界力量,强化了教育扶贫保障,建立了长期共荣的合作关系,切实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扶贫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