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街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素有罗婺大地上“鱼米之乡”的美誉。猫街古镇既是茶马古道上经济文化交流的集镇,又是罗婺大地上著名的军事要隘。清代在境内设过关、哨、汛、塘。龙庆关,明清时期在此设关隘,据险而立,易守难攻,关口还有四、五丈高的楼台。大麦地是猫街通往禄丰、滇西的重要咽喉,清代在此设汛。汤郎是猫街通往和曲、昆明的要塞,清代在此设塘。七排,清代在此设哨。哨房,清同治年间在此设哨所。这些关哨的设置,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保护古道交通的畅通立下了汗马功劳,构成了古代边塞的一大屏障。历史上的猫街境内蕴藏丰富的铜、铁矿,所炼的铜、铁钢性较好,深受各地的欢迎。元代,中庆(昆明)经富民、武定至成都驿道的开辟,也得助于猫街古镇境内冶铁炼铜技术。道光《云南通志》记载:“铜产于汤郎以纳厂。”《滇南志略》、《新篡云南通志》也载:“大宝岩厂,乾隆三十年开办,年产铜七千二百斤,遇闰为八千斤。”为了铸铜的需要,猫街的铜,经过人背马驮,万里迢迢运往京城。于是,明清以来,随着武定猫街、和曲等地铜业的兴旺,带来古道的昌盛、古镇的繁荣。明清时期,猫街成了武定南部一经济发展较高而较古老的地区。当时的猫街古镇热闹非凡,客栈、酒楼、马店样样都有,军队、马帮、富商、矿工、匠人随处都是。猫街有一座寺庙,人称“白云庵”。不知建于何时,但保护得完好。寺庙里同时供奉着儒、道、佛三教的神像,且这些神像最具本土化。这里活跃着一支民间洞经演奏队,会员有十七、八人,能演奏三十余个曲调。他们经常应邀到发窝、插甸等地演奏。四方商贾云集,居民日益增多,气候温润宜人的猫街古镇,到大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形成了长坡形街道,街心向北横插两排铺面,像个T字形,被清朝武定知府王清贤命名为虎街,因彝族习惯用“猫”作虎的代称,后一直沿称为猫街。
猫街镇现在是武定县彝族人口聚居最多的一个乡镇,15个村委会均有彝族分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风景名胜有大麦地仙人洞,白云庵晃桥新村湖,百子保加村大庐房瀑布,一洞一湖一瀑是猫街镇三道亮丽的风景线。各个村寨都均一定的民族文化积淀,文化和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有碑碣、农林渔牧场、特色村落、乡土建筑、观景地、科学教育文化设施、节庆庆典活动、文艺团体、地方产品,有国家级的彝族服饰传承人普玉珍,且可利用的资源种类较多,为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产业化提供了必备条件。
近年来,猫街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猫街文化站民族服饰(刺绣)展示厅、农耕文化综合展示厅的落成,对猫街镇少数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猫街镇党委、猫街镇人民政府主办,意识形态办及文化部门配合承办以展现猫街镇民族刺绣的传承与创新系列宣传片在猫街旅游文化小镇正式开机拍摄,旨在以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播文明、弘扬文化、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相信通过宣传片的拍摄,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猫街镇,走进猫街镇,成为打造猫街旅游文化品牌的组成部分,将通过充分挖掘猫街镇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度宣传猫街的历史文化,全面提升猫街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猫街旅游产业和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