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猫街镇具有浓郁而独特的刺绣文化,鲜姿夺目的刺绣文化及独特的指尖技艺在群众民族服饰上有所体现,但“指尖艺术”变成“指尖经济”到形成“指尖产业”的路子不宽,“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格局尚未形成。
措施:一是“政府引导+技能培训” 让指尖技艺“活”起来。实施“培训1人、就业1人、致富1户”工程,成立彝绣产业工作合作社,建立猫街彝绣产业传习所,开展彝绣技艺培训班68期,培训绣工2530人次,培养优秀绣娘320人。
二是“非遗保护+文创开发”让彝绣产品“火”起来。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全镇有彝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平绣、宝秀、拉网绣等彝绣针法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各种文创平台,设计绣制背包、挂件、首饰等带有更多时代气息的彝绣元素绣品,实现彝族刺绣由“深闺” 走向“潮头” 的华丽蜕变。
三是“借船出海”+“招商引资”让彝绣产业“俏”起来。与招商银行合作,借助武定牡丹文化旅游节、正月十五赶猫街等重大节庆举办彝绣专场,依托雄冠彝秀协会到深圳、上海、青岛等国际博览中心设立猫街彝绣产品宣传推介,并通过“一把手”招商等方式,把精美彝族绣品变成沿海等发达地区高端奢侈品,彝绣产品远销新加坡、美国等地。
四是“产业协会+扶贫车间”让群众“富”起来。采取“协会+车间+作坊”模式,加大产业协会扶持力度,助推形成一名绣娘家庭就是一个彝绣作坊格局,产业协会每年辐射带动560余户农户增加收2000多万元。
成效:小小绣花针,致富大产业。小小的一朵手工花不仅成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致富花”,也结出了提高群众增收技能、让广大妇女灵活就业的“幸福果”。截至目前,全镇拥有彝绣经营户16户,彝绣协会1个、彝绣合作社1个,绣娘780人,国家级彝绣传承人1人。2021年至今,彝绣产业带动全镇130名残疾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