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发窝乡:以工代赈激活“造血”动能,聚力攻坚绘就振兴蓝图

日期:2025年11月19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以工代赈作为传承“授人以渔”理念的民生工程,既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抓手,更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发窝乡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以工代赈与重点工程建设、农业农村发展、产业培育升级深度融合,通过机制创新、就业导向、技能赋能、长效管护,实现了“建设一处、带动一片、受益一方”的综合效应,走出了一条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力度的特色路径。

一、机制创新破局,拓宽就业增收主渠道。发窝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深刻把握以工代赈“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内涵,聚焦补齐发窝乡永厂新村安置点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刀甲搬迁点的热区产业道路。从2022年以来发窝乡多个以工代赈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按照“农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综合赈济模式,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渠道充分拓展,脱贫人口增收致富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二、聚焦重点群体,筑牢民生保障稳定器。发窝乡始终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将促进群众增收作为核心目标,重点保障困难群体就业权益。严格执行“应用尽用、能用尽用”原则,优先吸纳本地返乡回流人口、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等群体务工,重点群体占比超过80%,从2022年以来发窝乡以工代赈项目累计吸纳务工1086人次。在劳务报酬发放上,建立全流程规范机制,督促施工方交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30余万元,在劳务合同中明确用工计划、报酬标准及监管责任,推行实名制台账管理,通过社保卡“一卡通”或银行代发直达个人账户,确保报酬及时足额发放,累计发放劳务报酬430.44万元。其中,发窝乡2025年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务工351人次,重点群体占比超过85%。发放劳务报酬124.22万元,占总投资比例达34.99%。精准的群体覆盖与规范的报酬发放,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靠劳动力增收”,切实增强了获得感与幸福感。小石桥村民尹茂怀表示:“这几年我为了照顾家人,无法外出打工,乡上村上动员我参加以工代赈项目,现在我现在已经成为了技术工,年收入增加19000多元,真的实现了既能挣钱又能顾家。”

三、技能赋能提质,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发窝乡将技能培训贯穿以工代赈全过程,推行“培训+上岗”模式,让群众在务工中长本领、增技能,实现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围绕项目建设需求,开展混凝土浇筑、管网安装、堡坎砌筑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为群众长远就业奠定基础。发窝乡从2022年以来开展以工代赈技能培训12期,帮助408人掌握专业技能并稳定就业,技能提升不仅让群众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更带动了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在发窝乡项目的工地上,普通工人日薪可达160元,掌握专业技术的工人日薪最高可达300元;村民通过技能培训掌握砌筑拌浆、设施管护等技能,成为乡村建设的“土专家”。这种“务工增收 + 技能提升”的双重收益模式,不仅解决了群众短期就业问题,更培育了一批“带不走的乡村建设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四、产业联动增效,构建长效发展新格局。近年来,发窝乡坚持以工代赈与产业发展同谋划、同推进,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形成 “基建铺路—产业唱戏—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小石桥村将6公里的管道引水工程与稻田种植产业串联,解决了稻田引水难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就业;让群众既可以种植水稻又可以通过养殖稻花鱼增加收益;项目区还通过新建光伏提水工程及配套输水工程改善小石桥村人畜供水,人畜饮水效益为4.36万元/年。在长效管理方面,健全政策体系,建立部门协同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破解项目谋划、劳务组织等难点堵点。通过对发窝乡刀甲安置区的热区作物产业道路建设,让项目区69户242名群众受益,项目建成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由村党总支组织运作,实行“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11户42人”模式运营,提高了刀甲地区的种植运输条件,使得农作物可以顺利进入市场,提高农民收入,节约收获农作物时间成本。同时,强化项目建后管护,开发公益性岗位,让务工群众参与设施维护,实现“建设—管护—受益”闭环。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实践,以工代赈已逐步从单一的工程建设模式,转变为集就业增收、技能培育、产业带动、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充分彰显了政策的综合效能。

实践证明,以工代赈既是保障民生的 “及时雨”,更是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 “造血机”。从重点工程的全域覆盖到小型项目的精准落地,发窝乡通过以工代赈机制创新唤醒内生动力,以就业增收筑牢民生底线,用技能培育夯实发展根基,靠产业联动拓宽致富路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贴合山区实际的实践经验。下一步,发窝乡将持续拓展以工代赈实施范围、优化组织推进方式,让这项惠民举措更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更深度融入乡村发展,在促进共同富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发窝篇章中释放更大效能、贡献更强力量。

供稿:陈光林

一审:杨   杰

二审:杨   杰

三审:董如惠


下一条:【乡镇动态】武定县高桥镇:彝乡球场点亮新生活 驻村帮扶奏响振兴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