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武定县白路镇白路村委会基丁普村的200余亩白菜地迎来丰收旺季。连片的麻叶青大白菜株型紧凑、叶色翠绿鲜亮,菜棵鲜嫩饱满、紧实瓷实,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田间地头,村民们分工有序,砍切、修剪、捆扎、搬运装车……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绿油油的菜垄间。“今年的白菜长势特别好!你看这颜色多绿,果子又大又紧实。我家种了6亩,每亩产量能达3吨左右,收购价每公斤1.6元,还有老板直接上门收,省了不少运输成本,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菜农李和云手里攥着刚收割的白菜,脸上满是笑意。


白路镇地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超2000米,年平均气温15.4℃——独特的冷凉气候,让夏季成为当地冷凉蔬菜的“黄金生长期”。近年来,白路镇精准抓住这一错季优势,大力推广冷凉蔬菜种植。而白菜作为四季刚需蔬菜,不仅市场需求稳定,生长周期还短;加上冷凉气候的“加持”,种出的白菜纤维细、口感清甜,品质远超普通白菜,一直深受消费者青睐。对以蔬菜种植为主要产业的基丁普村来说,麻叶青大白菜成了村民们的“首选品种”。当地白菜通常在7月中下旬播种,历经50至60天的生长,9月下旬便可批量采收,“短平快”的种植模式让村民能快速见效益。

“我们村气候冷凉,不适合种烤烟,主要就靠种蔬菜过日子。青豌豆、甘蓝、白菜、洋芋轮着种,一年四季都不闲着,种出来的菜也不愁卖,要么拉到元谋的市场卖,要么当地老板直接上门收购,销路稳得很。”白路村委会基丁普村村主任李学良介绍说。
如今,冷凉蔬菜已成为白路镇的“富民产业”,除基丁普村外,三岔河、布谷箐等多个村子也形成了以冷凉蔬菜为主的种植格局。白路镇里不仅充分盘活本地气候资源,紧盯“菜篮子经济”将产业重心从山地转向田间,还专门邀请挂点帮扶的州农业农村局技术指导员,到田间地头给农户“手把手”指导,积极推广科学轮作模式。比如十字花科的白菜、甘蓝,与豆类的青豌豆、洋芋交替种植,既能均衡土壤养分、避免土地“疲劳”,又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让蔬菜品质始终稳中有升。
据统计,今年以来,白路镇已种植麻叶青大白菜800余亩,预计产值超300万元,直接带动100余户群众实现增收。一颗颗饱满的冷凉白菜,不仅填满了百姓的“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在广袤田畴间“蔬”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