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发窝乡:借“千万”之光绘山区宜居画卷

日期:2025年10月20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水更清了、树更绿了、环境更美了、群众更健康了”,这是发窝乡践行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来,群众最真切的感受。作为拥有1.4万余人口、少数民族占比75.3%的山区乡,发窝乡立足高原山地地貌与民族聚居特点,以党建为引领、民主为纽带、群众为主体,走出了一条从“环境整治”到“生态宜居”的特色发展之路。

学用结合谋全局,锚定整治方向。发窝乡深知“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坚决摒弃“照搬照抄”的思维定式,远学浙江村庄规划的科学方法,近学“牟定治污经验”的实操路径,通过经验分享会将“生态宜居”理念深度融入整治规划。结合发窝乡本地高山牧业的发展需求,优化52 个自然村布局,将污水治理、庭院改造与产业发展统筹谋划,为后续整治工作筑牢根基。同时,依托政务服务站点、乡村大喇叭等载体,组织乡村两级网格员化身“宣讲员”,通过村民代表会、入户讲解等形式开展宣讲,让群众从“要我整治”转变为“我要整治”。

党群同心聚合力,激活整治动能。“群众的声音是行动的指南”,发窝乡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牵头、群众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党员干部带头穿梭于村道民巷、田间地头,将“增设垃圾桶”“优化绿化布局”等民生诉求一一记录,收集有效建议,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党建引领下,12个村级党总支构建“党员联户”机制,每位党员对接1015户村民,主动牵头垃圾清理、庭院卫生打扫,带动形成“党员率先行动、群众积极跟进”的火热局面。同时,打造“五争五好”“最美庭院”等特色评选项目,为优秀对象挂牌表彰,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公示工作成果,营造出“互学互比、争先奋进”的良好氛围。

精准施策见实效,擦亮生态底色。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发窝乡打出基础设施升级“组合拳”。投资682.6万元完成52个村组污水治理项目,铺设污水管网、新建处理设施;同步推进“厕所革命”,累计改造户厕2703座、公厕100座,彻底改变“污水横流、如厕不便”的旧貌。其中自期村以人居环境提升为抓手,积极动员村民参与生态建设,累计栽种樱花、香樟等苗木1万余棵,为村庄披上绿色新装。同时,创新推行“树木挂牌认养”模式,200余块印有“囊萤之树”“福顺之树”等特色名称的树牌悬挂枝头,让树木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绿意随处可见,生活环境愈发舒适宜居,生态与文化交融的乡村新风貌逐步显现。

长效治理促共富,延伸整治价值。发窝乡坚持“环境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将整治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依托“国家级生态乡镇”优势,构建“肉牛养殖—粪污还田—牧草种植”的循环模式,1333.32公顷核桃获有机认证,黄脚胡蜂养殖带动增收150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建立“树木管护”“垃圾清运”等长效机制,开发270多个乡村公岗,让群众成为环境管护的“受益者”与“监督员”。2024年,全乡实现农村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4985人,民族刺绣帮扶车间、山地牧业等产业带动户均增收超万元,人居环境的改善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下一步,发窝乡将继续深化“党建+治理+服务”模式,持续巩固整治成果,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最鲜明底色,在山区和美乡村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全力绘制“魅力彝乡·生态发窝”新画卷。

供稿:赵  洁

一审:杨  杰

二审:杨  杰

三审:董如惠

上一条:万德镇开展下半年新兵家属走访工作
下一条:发窝乡:精准排查监测户房屋安全,靶向施策筑牢居住防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