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发窝乡:念好 “山地经” 养好 “生态牛” 奏响共同富裕新乐章

日期:2025年09月28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年来,发窝乡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山地牧业示范村建设为抓手,立足地域特点与畜牧养殖传统优势,将山地牧业作为富民强乡的核心抓手,通过“强基础、延产链、创增收”三链融合模式,推动传统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重点推进肉牛、黑山羊、生猪、武定鸡养殖基地建设,全力推进山地肉牛养殖基地建设,让 “生态牛” 成为破解发展瓶颈、带动群众增收的 “黄金产业”。2025年三季度末,全乡肉牛存栏4723头,出栏肉牛1500余头带动农户人均增收725元,走出了一条“小农户对接大产业”的高原特色振兴之路

补强基础链,设施升级+技术赋能,破解肉牛养殖瓶颈


发窝乡坚持党建引领,以 “强设施、优技术” 双轮驱动,打破传统肉牛养殖 “规模小、效率低、风险高” 的桎梏,为肉牛产业筑牢发展根基。创新探索 “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 的肉牛养殖模式,累计投入各类产业资金500余万元,重点培育壮大肉牛养殖主体。其中,大西邑发乐宝肉牛养殖合作社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成为规模化养殖的标杆;小石桥、黑虎山肉牛养殖示范村成功建成,标准化牛舍、青贮窖、防疫设施等配套逐步完善,推动肉牛养殖向 “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 转型。截至目前,全乡已培育肉牛10头以上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46户,肉牛养殖从 “散户零星养” 迈向 “抱团规模养”,初步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坚持技术赋能“内外兼修” 补短板。充分借力科技特派团帮扶力量,先后4次邀请特派团专家深入山地肉牛养殖一线,通过实地勘察、问题诊断、技术指导,给予农户精准指导服务,指导建成肉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5个,建立乡畜牧科技人员挂钩联系机制,将技术服务送到养殖户家门口,每年邀请州县肉牛养殖专家开展专题指导 3 次以上,累计举办肉牛养殖技术培训6期,覆盖600人次。严格落实 “预防为主” 的防疫方针,春秋两防肉牛免疫密度达 100%,从源头降低养殖风险,改变传统肉牛养殖 “靠天吃饭” 的局面,为山地肉牛养殖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延伸价值链,种养循环+品牌打造,提升肉牛产业效益

发窝乡依托 “国家级生态乡镇” 的金字招牌,坚持 “向绿而行”,以 “生态品牌”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让肉牛产业从 “卖活牛” 向 “创高值” 跨越。充分利用山地优势,打造 “肉牛养殖—粪污还田—牧草种植—反哺养殖” 的绿色循环链条。全乡推广优质牧草种植2000亩,加工青贮饲料200吨,实现 “生态可持续、效益稳提升”,为 “发窝生态牛” 贴上 “绿色、健康、优质” 的标签。

坚持打造 “生态” 品牌,依托天然山地养殖环境与标准化养殖流程,重点培育 “发窝山地生态牛” 品牌。积极对接县乡龙头企业,整合肉牛养殖资源,让 “发窝生态牛” 凭借肉质鲜嫩、无添加剂、营养价值高的优势,逐渐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创新利益链,集体主导+联农带农,共享肉牛发展红利

发窝乡创新构建 “集体主导、联农带农” 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形成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共同体,确保肉牛产业红利精准惠及养殖户。坚持以村集体经济为纽带,盘活山地资源,通过建设集体肉牛养殖基地、整合产业资金、对接市场资源,激活村集体 “造血” 功能。部分村依托山地养牛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6万余元,,带动群众增产增收1600万元,让村集体成为引领群众发展肉牛养殖的 “主心骨”。


同时,发放脱贫养殖户(含监测帮扶对象)肉牛补贴981221.7万元,有效提高群众发展山地肉牛养殖的积极性,不少农户靠着养牛实现 “年收入翻番”,从 “旁观者” 变成 “参与者”,真正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如今,发窝乡的山地肉牛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 “新引擎”。下一步,发窝乡将继续擦亮 “国家级生态乡镇” 名片,深挖山地肉牛养殖潜力,优化种养循环模式,做强 “生态牛” 品牌,让更多群众通过养牛实现增收致富,让 “山地经” 念出更大效益,让 “生态牛” 奏响共同富裕的新乐章。

图文:杨  杰

一审:杨  杰

二审:杨  杰

三审:董如惠



 



上一条:筑巢引凤栖 花开蝶自来——楚雄州武定县发窝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蝶变之路
下一条:武定县插甸镇300亩西葫芦喜获丰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