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金沙社区移民新居里的“幸福车间”
7月下旬,亚热带的芒果迎来丰收旺季,而位于金沙江畔的武定芒果,也带着河谷阳光的气息挂满枝头。
走进狮山镇金沙社区启典农业专业合作社务工车间,芒果的清香从一楼农特产品加工区溢出——十余名工人忙着将刚采摘的芒果分拣、打包。60多岁的张志跃双手麻利地将芒果装入泡沫托,身旁的纸箱已堆至半人高。“我们搬到金沙社区5年多了,60岁后在外打工不好找活”。他边打包边说,“现在在车间打零工,芒果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七八十块,对老年人来说很满足。”
另一边,老板纳剑萍正核对订单清单,桌上的发货单显示当日需发出2000余单。“这两天店铺爆单,我们每天要忙到凌晨两三点”。
作为搬迁移民,纳剑萍家中种植50多亩小芒果,搬到金沙社区后参加了政府免费电商培训后,萌生了抖音卖货的想法。“刚开始遇到不少困难,资金、场地、人员问题都让我犯难。”她回忆,“抱着试试的心态找社区帮忙找场地、找人手。”在政府和社区扶持下,从今年6月12日到7月22日,她在抖音平台卖出约100吨芒果,销售额突破百万元,还带动了20多个乡亲一起增收。
车间里的忙碌,藏着移民们的新生。金沙社区2020年4月成立,作为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移民集中安置点,904户3129名移民从老家搬迁而来。“刚搬来时,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家里剩下老人和孩子,就业是最大的难题。”金沙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波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建了这个务工车间,一楼做农特产品加工,主要照顾老年人;二楼、三楼做蓝牙耳机喇叭等电子产品,更适合年轻群体。现在每天能给大家提供200多个岗位,老人能挣钱,宝妈能顾家,日子就稳了。”
如今的车间里,分工早已清晰:一楼的农特产品加工区,云南滇核、云南富椒两家企业带来的核桃、辣椒初加工订单,让老年人有了“轻体力活”;二楼三楼的耳机零件生产线,是云南声曼科技有限公司专为“宝妈”们设置的——灵活的工时能兼顾接送孩子,每月还能有25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
这样的安稳,还源于金沙社区移民安置的扎实后扶机制。土地流转让904户移民每年拿到1300元/亩的租金,鲜切花基地里1190亩土地流转收入达150多万元;“党建+合作社+企业”模式下,入股的移民每年能分到红利;收益分配更公开透明——按县里规定,收益中的40%用于帮扶困难群众,30%直接分红,20%投入合作社发展,10%作为管理费。“去年社区人均纯收入19247元,比刚搬迁时好多了。”张波说,“‘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正在变成大家能摸到的日子。”
从金沙社区放眼武定县,移民后扶的成效正在更多地方显现。据悉,目前武定县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都配置了生产用地,而2023年成立的移民专业合作社,已能提供每日60人的农副产品初加工岗位。2024年以来,县里投入8264.11万元实施9个后期扶持项目,从鲜切花冷链基地到温泉度假酒店,从技能培训到车间建设,目前已竣工验收3个,在建6个。目前正推进金沙社区标准化厂房建设,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建成后能带动300多人就业。
正如武定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孙文所说,全县正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让更多移民像江志耀、纳剑萍一样,在新居里找到安稳生计,让“稳得住、能致富”从愿景变成越来越多移民触手可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