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1981年,火把节被确定为楚雄州的法定节日。2006年,“楚雄彝族火把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40多年的成功举办,彝族火把节已成为楚雄最亮丽的文化品牌。2025年楚雄彝族火把节武定分会场系列活动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游客体验、打响品牌、促进发展”的办节思路,本着“热烈、欢庆、精彩、安全、节俭”的原则,以“遇见楚雄·好在武定”为主题,精心策划活动,丰富业态产品、加强市场监管、严守安全底线,扎扎实实做好节日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保障各项工作,进一步丰富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武定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积极参与。通过火把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平台,充分展示了武定县独特的彝族文化魅力,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成功实现“热烈欢庆、安全有序、精彩呈现”的办节目标。
一、精心统筹强保障。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相关县处级领导任副主任,35家县级相关单位负责人及11个乡镇长为成员的“2025年楚雄彝族火把节武定县分会场系列活动组委会”,下设9个工作组,负责武定分会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制定下发了《2025年楚雄彝族火把节武定县分会场系列活动服务保障工作方案》,明确19项系列活动的县级牵头领导、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县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等先后4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及多次专项协调会议,听取筹备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协调解决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细化任务、压实责任,确保火把节各项活动组织有力有序。
二、文旅融合亮点多。自5月份启动筹备工作以来,在前期广泛征询相关企业及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从条件成熟并有特色的活动中精心遴选、组织策划了19项活动纳入火把节系列活动,其中武定县2025年度彝族火把节系列宣推活动、祭火大典、2025年云南省田径青少年竞走锦标赛、云南美食大家尝——美好“食”光武定壮鸡野生菌美食季4项活动纳入州火把节总体活动方案精品活动。武定县于火把节期间先后举办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遇见楚雄·好在武定”武定2025年壮鸡野生菌美食季地方特色美食农特产品推介、2025年楚雄彝族火把节武定县分会场系列宣推活动、“大美武定”—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武定专场摄影图片展、祭火大典、2025年云南省小篮球联赛(中国小篮球系列活动云南)武定赛区、火把节特色商品展销等14项活动,组建武定牡丹花代表队参加了村超全国赛暨云南鲜花足球超级联赛,抽调艺术团成员参加火把节期间全州文化惠民展演。截至目前,2025年壮鸡野生菌美食季、“探秘彝族文化·共赴火舞狂欢”精品旅游活动等其他5项活动还在持续进行中。系列活动内容既涵盖文化宣推、祭火大典等传统民俗传承,也包含体育赛事、美食推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融入地方特色IP打造等创新环节,通过“传统+现代”“民俗+互动”的设计组合,让活动特色更鲜明、内容更丰盈,充分彰显“好在武定”的独特魅力。
三、严抓防控保平安。制定活动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由公安部门牵头对活动期间的保卫、保通和社会治安、旅游市场等开展联合执法,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安全管理措施,严格按照安保维稳的要求,压实公安、交通、信访、电力、消防、应急、通信、卫生、文旅、市监等部门的责任,并开展了会议调度和现场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活动安全、有序推进。火把节假期参与服务志愿者650余人次,所有志愿者服务时长1950小时,惠及游客和群众10万余人次。
四、多维宣传显特色。制定专项宣传工作方案,由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火把节系列活动的氛围营造、舆情防控、宣传推广等工作,截至7月19日,共推出火把节系列相关视频、新闻等共计60余条,全网点击量累计达到90万人次,活动得到了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的好评,特别是于7月5日上午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宣推活动、下午在五华区的促消费活动,以地方特色美食与文化展示为核心,吸引了众多主流媒体平台的集中报道,形成强大的宣传矩阵,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将武定美食、文化魅力及火把节的激情推向了全国,抖音和社交媒体短视频播放超过2500万人次,中央和省市级媒体曝光超过3000万次人次,全网曝光超过1亿人次。火把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26938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收入11004.15万元,同比增长2%。多维度展示武定魅力,进一步扩大了武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火把节虽已闭幕,但“遇见楚雄·好在武定”的余温尚存,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食客纷纷打卡武定,带动全县旅游持续增温、“火”势不减。接下来,武定将以全县传统民族节会展演活动和赛事活动为载体,推动县域文旅全面融合发展,充分带动旅游消费潜力释放,不断提升武定的知名度、美誉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价值引领力、品牌影响力、文化凝聚力、产业推动力。
(稿件提供:武定县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