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籽绣是传统绣法之一,属于点绣的一种,向日葵的花籽就可以采用这种绣法,在布包上以线打结的方式留下点状图案,绣一针成一结........”走进武定县白路镇彝绣培训现场,彝族刺绣县级非遗传承人、高级缝纫工李从梅老师正手持绣片,耐心地为绣娘讲解刺绣技巧。
近日,

白路镇协同武定绣娘坊举办2025年“飞针走线织锦绣,指尖技艺促增收”彝绣技能培训班,百余名绣娘踊跃参与,在针飞线舞中提升技艺,不断夯实白路彝绣产业发展根基。本次培训特别邀请到两位资深老师前来授课,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涵盖课堂教学、示范讲解、现场操作和作品展览等,为绣娘提供纹样绘图、色彩搭配、针法技巧等技能培训,并现场进行实践操作,手把手传授技巧,争取让绣娘在最短时间掌握刺绣基本技能。
培训现场,通过丝巾、围巾、扇子、公文包、手提包、胸针等文创产品的展示,让越来越多的绣娘了解到除了传统彝族服饰,如何将彝绣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设计出更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同时通过讲解传统服饰与新概念彝绣服饰的设计区别,在丰富绣娘技艺的同时,拓宽设计思路,鼓励她们大胆尝试,不断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彝绣作品。

“彝绣传统配色以黑、蓝、红、黄、绿五色为主,服饰以色彩浓烈而著称,可以通过改变纹样配色、纹样款式不断改良彝族服饰,以火焰、飞鸟等纹样代替传统的马缨花、牡丹花,而将马缨花、牡丹花等纹样用在围巾、胸针、手提包等文创产品的绣制中,将彝绣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让彝族服饰、文创产品越来越符合市场需求,实现彝绣产品多样化”。彝族服饰县级非遗传承人、高级缝纫工李亚梅老师介绍到。
近年来,白路镇坚持保护传承并重、优势特色并举,让传统彝绣焕发新生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白路彝绣车间,举办彝绣技能培训、服饰文创产品展演、彝绣技艺比赛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绣娘技艺与设计思路,引领白路向技术品质化、绣娘意识市场化、彝绣市场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彝绣“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

“这次培训十分有意义,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刺绣,以前只会制作服饰纹样,通过培训了解到纹样还可以用于文创产品,绣娘坊的老师还跟我们达成订单协议,有订单需求会给我们推送,依靠刺绣又多了一条出路,真正让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过上了‘绣着花、带着娃、养着家’的幸福生活。”绣娘杨冬丽高兴地说道。
下一步,白路镇将以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契机,开展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的非遗技能培训,进一步将彝族刺绣发扬光大,帮助辖区内妇女同胞将手中的绣布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居家就业、灵活增收,用“指尖致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