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武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群众就业需求,以“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为核心,从搭建就业载体、打造劳务品牌、优化服务体系、拓展就业渠道等多维度发力,深耕本地就业沃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
建强 “家门口” 就业载体,让群众务工 “零跑腿”
为破解农村留守人群、脱贫劳动力“就业远、顾家难”的困境,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锚定劳动密集型产业,精准引进声曼电子、云万电子、四正电子等优质电子企业,依托企业资源大力建设“家门口务工车间”。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务工车间40个,覆盖11个乡镇,带动23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其中留守妇女、脱贫劳动力占比达65%。
与此同时,县人社部门持续深化“就业帮扶车间”认定工作,通过“企业申报+部门审核+动态监管”的模式,严格筛选带动能力强、岗位稳定性高的市场主体,累计认定 “就业帮扶车间”26家,涉及电子加工、农产品种植、手工刺绣等多个领域,提供就业岗位1800余个,真正实现 “岗位送到家门口,群众务工不发愁”。
打响特色劳务品牌,让就业 “有品质、有口碑”
近年来,就业中心深知劳务品牌是提升就业质量的“金字招牌”,积极围绕本地产业特色与人力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并提升 “武定壮鸡优品工”“武定绣娘”“武定保安”“武定金沙果农” 四大特色劳务品牌影响力。通过“技能培训+品牌包装+订单对接”的一体化模式,为品牌赋能。针对 “武定绣娘”,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展彝绣技能培训,年培训规模达500人次,推动彝绣产品走向长三角、珠三角市场,带动绣娘人均月增收2000元至3000元;针对 “武定壮鸡优品工”,与本地养殖企业合作开展养殖技术、市场营销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助力武定壮鸡产业产值突破4亿元;“武定保安” 品牌则通过与省内外安保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年输出保安人员600余人,人均月收入超4000元,形成 “武定保安,可靠心安” 的良好口碑;“武定金沙果农”品牌依托金沙江沿岸水果种植优势,开展果树管理、电商销售培训,带动200余名果农通过标准化种植、线上销售实现增收,品牌知名度与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
织密就业服务网络,让群众 “就近办、便捷办”
为提升就业服务的可及性与便捷性,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建设为抓手,一方面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管理,在县城核心区域建成标准化零工市场1个,配备信息发布屏、休息座椅、政策咨询窗口等设施,建立“零工需求台账”与“零工技能台账”,实现零工岗位与劳动力的精准匹配。目前已帮助1200余名灵活就业人员找到短期岗位;另一方面,重点提升猫街镇阿卓卡“幸福里”就业服务站服务质量,增设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报名、社保查询等一站式服务功能,累计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服务3000余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高效的就业服务。
拓展跨省就业通道,让转移就业 “提质增效”
针对部分劳动力有跨省(市)就业需求的情况,就业中心主动 “走出去”,与长三角(上海、浙江)、珠三角(广东、福建)等劳务输入集中地区建立“跨省(市)就业服务站”6 个,站内配备专职联络员,负责岗位搜集、政策宣传、维权保障等工作。通过“输出前培训+输出中对接+输出后服务”的全链条模式,推动转移就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依托跨省就业服务站,累计组织劳务输出4200 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80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同时,建立“跨省就业人员微信群”,实时推送岗位信息、社保政策,协助解决劳动合同纠纷、工资拖欠等问题23起,让外出务工人员 “就业有门路,维权有保障”。
健全精准帮扶机制,让脱贫攻坚成果 “稳得住、不返贫”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业中心创新推出“动态监测精准化+帮扶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与乡村振兴、民政等部门数据共享,建立脱贫劳动力、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动态监测台账,对未就业人员实行“一人一策”帮扶,每月更新就业状态,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时,开展“常态化帮扶行动”,组织就业指导员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岗位推荐,对有培训需求的人员“订单式”开展技能培训。
在系列举措的推动下,截至目前,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135人,完成任务3100人的68.87%;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94人,完成任务400人的98.5%;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82人,完成任务500人的56.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4万人,完成任务10.87万人的114.54%(其中,省外转移就业2.7万人,脱贫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累计发放创业贷款扶持创业215户,金额达4668万元,带动就业643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304人次,完成任务2300人次的100.17%(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081人次,完成任务1100人次的189.18%;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1704人次,完成任务330人次的516.36%),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民生动力。